失败原因不一而足
从2005年到2012年,印度不断宣称要在国产“光辉”战机上安装“卡弗里”,但直到今天,这个目标依然没有实现。由于印度本国没有高空试车台等发动机研发平台,“卡弗里”发动机只能安装到IL-76飞机上由俄罗斯进行测试。
也许是为了安慰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印度国防部声称虽然“光辉”放弃了“卡弗里”发动机,但后者将来可以安装到一些无人机上来使用。但这话谁会相信?苦撑的背后有苦衷。印度官方自己都承认,“卡弗里”的失败,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涡轮技术储备不足、技术设计过于复杂、印度缺乏航空发动机先进材料及生产设备(西方也进行出口限制)、印度缺乏发动机测试设备、印度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工。
这些困难决定“卡弗里”即使出现了成品,要么指标不符合规范,要么质量水平一塌糊涂,印度空军绝不敢放心使用。直到现在,几台成品的“卡弗里”发动机依然躺在仓库里,尽管看上去油光水滑,但没有一架印度战机敢用它来飞上天,更没人相信那些虚无缥缈的指标。
单纯从技术上来说,发展中国家发展航空发动机都会遇到类似的困难。但“卡弗里”失败的关键在于,印度政府缺乏长期规划、执行力和对社会资源的掌控能力。
航发项目道路漫长
航空发动机,一直以来都被视为现代工业上的“皇冠”。没有工业化的基础,进行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无疑是水中月、镜中花。
具体到印度,我们依然要客观看待其国情和发展环境。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印度根本没有把实现工业化作为国家发展的道路。比起“卡弗里”的失败,印度更在意客服、软件等服务性产业向西方回流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只要经济不受重创,即使依靠进口武器,印度照样能把日子过下去。
从头至尾,我们只能说印度花了一些钱,进行了研制军用航空发动机的某种尝试。我们都不能说“卡弗里”是个严格意义上的印度国产发动机,更不能说印度由此就建立起自己的航空发动机研发体系。
在将来某个时期,印度很可能还会公布另外一个“国产航发”的项目。当然,其道路依然漫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