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突击入城拯救“骑兵”
美军萨德尔城救援行动
在救援“科曼奇”红色排的行动中,美军坦克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4年4月4日,美军第1骑兵师第5骑兵团第2营的多支分队在巴格达北部萨德尔城,与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民兵组织“马赫迪军”展开激战。交战中,由于指挥、组织不力,该营“科曼奇”红色排20名士兵被围困在萨德尔城中心偏北地区。由7辆美军坦克组成的坦克分队深入萨德尔城,经一番战斗成功解救出被围20名美军士兵。
此次救援行动中,美军在面对出现的各种意外时所表现出的临机反应能力,值得深入分析和借鉴。
准备充分和装备优势是行动成功的前提。“科曼奇”红色排发出求救信号后,美军派出无人机和空中侦察机进行侦察,发现“科曼奇”红色排防御严密,人员装备战斗力尚存,虽然处于“马赫迪军”控制区域内,但短时间内没有危险。这一情报通过营指挥网传送至指挥部。事后证明,这一情报对于美军开展救援行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因得知红色排战力尚存,美军得以从容制订救援计划,采取更为慎重和稳妥的行动。
受萨德尔城内狭窄街道和各类建筑物布局的限制,美军坦克分队无法保持以排为单位的固定战斗序列,这就要求作战单元之间能够快速、及时进行通信联络,因此救援全程基于连指挥网而非排指挥网实施。一方面,当装备有RPG火箭筒的“马赫迪军”接近时,美军各坦克之间可以直接相互提醒,无需将信息从排指挥网转发到连指挥网。另一方面,指挥员也可通过连指挥网与部队联络及时了解战况,确定下一步战斗行动。
高效通信保障同时确保坦克分队与上级的联络不间断。救援过程中,参谋人员不仅将“科曼奇”红色排的被困位置准确通报给救援部队,而且能够及时通报友邻部队位置及情况,便于指挥员随时调整火力,降低误伤风险。3小时的救援行动,美军各部队之间没有发生误伤事故。
正确战术手段是行动成功的关键。2营C连蓝色排作为快速反应部队,在接到求援信号10分钟后即从基地出发,先是沿“埃洛斯”路向东北方向,然后沿“佛罗里达”路向西北方向,最后沿“德尔塔”路向东北方向前进,以期快速抵达“科曼奇”红色排被困地点。
其间,蓝色排得到了C连红色排“红色1号”“红色4号”两辆坦克及“十字军6G”共3辆坦克的加强,组成一个加强排,前往救援“科曼奇”红色排。
蓝色排救援途中,当遭遇道路两侧“马赫迪军”轻武器火力袭扰时,美军即用车载12.7毫米机枪压制敌火力以确保坦克分队正常行军。当遭遇火箭弹袭击时,位于坦克队列之首的“红色1号”用坦克炮发射高爆弹,对火箭弹发射点进行火力压制。美军强大火力迫使“马赫迪军”转入小巷、商店和单层建筑屋顶等隐蔽角落进行袭扰,火力杀伤效果因此大打折扣,未对美军人员、装备造成实质损伤。
当蓝色排进至萨德尔警察局以北时,由于路灯及建筑物较多,所有坦克被迫以一路纵队行进,坦克炮塔亦无法向两侧转动,坦克分队侧翼暴露,美军临机决定打开坦克舱盖作战。
“红色1号”和其后的“蓝色1号”打开舱盖,由坦克车长和装填手以车载12.7毫米机枪和轻武器对坦克分队侧翼提供火力掩护。在美军持续的火力压制下,“马赫迪军”无法在建筑物高处对美军坦克实施密集攻击,来自地面的平行射击又无法威胁到出舱射击的坦克乘员,蓝色排得以顺利通过。
指挥员专业的指挥和处置是行动成功的保证。此次救援行动中,指挥蓝色排的2营C连上尉连长约翰·C·摩尔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便于指挥,摩尔将配备有2部电台“蓝色1号”坦克作为指挥车,该车可分别接入营、连指挥网,能与上级指挥员直接通话、与友邻部队随时联系。同时,为方便观察和及时掌握战场态势,摩尔将“蓝色1号”编入坦克攻击队形前部,确保指挥通畅及时。
坦克分队行进中,摩尔根据敌情和地形变化随时指挥坦克分队变换队形,同时由于交战区域内有大量非军事人员,摩尔时刻关注和确定需要攻击的目标,并不断重新分配火力。
当蓝色排突破“马赫迪军”重重封锁到达“科曼奇”红色排所在位置后,摩尔立即命令4辆坦克负责外围警戒、两辆坦克负责中心部分和后方安全。
在此期间,“马赫迪军”从美军北侧利用汽车和卡车先后发起3次进攻,均被负责防御的“蓝色3号”和“蓝色4号”坦克击毁。之后,摩尔召唤C连另一辆坦克“铁拳6号”赶来支援,补充坦克分队消耗殆尽的各型弹药。
确保安全后,摩尔跑至“科曼奇”红色排临时防御阵地,指挥红色排清点人员、装备,将伤员装上“蓝色1号”坦克,用车辆清理阻挡撤退路线的卡车残骸,从制订撤离计划、下达命令、救助伤员、清理小巷直至准备撤离,用时约30分钟。随后,摩尔指挥部队沿“德尔塔”路东北方向机动,又转向东南上“白银”路,最终将红色排安全护送至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