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路在脚下,脚比路长”,可是他没有脚!
人们还说,“困难纵有九十九,难不倒勤劳一双手”,可是他没有手!
朱彦夫,一个在抗美援朝战场失去四肢和左眼的人民功臣,从学会穿戴假肢那天起,用断臂举起和平岁月的冲锋号,在沂蒙山一个异常贫瘠的小山村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生命传奇。
3月15日,记者走进鲁中沂河岸边的一个小院落,采访81岁高龄的朱彦夫。老人已经卧病在床18年了,但战士本色依然鲜亮:床上,军装军帽军被叠放得整整齐齐;床前,斑驳的假肢上穿着一双崭新的绿军鞋。老人自豪地说:“我是个战士,冲锋是我的本色,军装是我的战袍!”
谢绝特级护理,返回山乡当农民
——“只要永不言败,绝处也可逢生”
朱彦夫永远忘不了白发母亲的那一声叹息!
1956年初一个风雪漫天的日子,刚学会穿戴假肢行走的朱彦夫,谢绝荣军院的特级护理,坐着一辆独轮车,回到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他呼吸着家乡清新的空气,心跳越来越快。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那时,朱彦夫还没有读过这句诗。但愈近家乡心愈不安的感觉,他可能比诗人宋之问更为强烈。因为他在1950年深冬的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当年那个活蹦乱跳的小伙子变成了蚯蚓似的“肉轱辘”,母亲见了该有多么伤心啊!
独轮车吱吱扭扭进了村,朱彦夫把推他回家的好心人劝走,执意要“走”回家去。可是他毕竟刚刚学会用假肢走路,没挪几步,就重重地摔在雪地上,假肢滑出很远。
母亲听到门口有响动,从小院里走出来。朱彦夫昂起头,含着眼泪喊了一声:“娘。”
只听娘“啊”了一声,就“扑通”一声晕倒了……
朱彦夫并不知道,自打1950年秋他随部队入朝后,娘常常站在屋后的山冈上,望着村头的小路等儿子归来。可等来的竟是一张让她心碎的“阵亡通知单”。
1943年,朱彦夫10岁那年,父亲被日本鬼子活活打死。4年后,年仅14岁的朱彦夫走进革命队伍,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等战役战斗上百次,至今他的头部、背部还残留有弹片。解放上海时,16岁的朱彦夫只身炸毁敌人3座碉堡,火线入党。
“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准备一次性把自己献出去。”朱彦夫曾在作品中写下这样决绝的文字。
在震惊世界的长津湖战役中,朱彦夫所在的二连连续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后,全连仅剩下他一人还活着,其余战友全部牺牲。
懂得为谁而活的人,天塌下来也能扛得住。经过几年治疗,朱彦夫转入泰安荣军休养院休养,享受特级护理。但他不愿躺在功劳簿上让人伺候。他说,活着而不创造,甚至成为社会负担,这比死了还让自己难受。
就这样,朱彦夫返回了家乡。
娘醒过来后,发现他双腿膝盖以下、双臂肘部以下全没了。娘伤心地说:“你还是回去吧,娘养活不了你。”
“不,我要为您养老送终,还要为乡亲们做事。”从这天起,人们发现朱彦夫拖着一双假肢,在山间小道上转来转去,摔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又摔倒,鲜血常常染红了他的裤腿。残肢的创面刚结痂又磨破,磨破了再结痂,实在疼痛难忍,他就扯着嗓子唱《志愿军军歌》,直到感觉不到疼为止。
“只要永不言败,绝处也可逢生。”靠着这股子血性,他用一年时间掌握了吃饭、喝水、穿衣、解手和独立行走等生活本领。
朱彦夫说:“这是我走下战场后打赢的第一个冲锋,即向残躯宣战,不要国家养活,返回山乡当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