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人风采>>人物专辑 >>正文
“庄稼兵”黄全生
作者:漆锡      来源:中国军网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20日11:45

每次田间劳作,黄全生都身先士卒,像一头“领头牛”。漆锡摄

“22年的警营生活告诉我,幸福就是知足常乐,对得失要始终保持平和之心。”

   “作为一名服役22年、已到最高任职年限的干部,组织却给予我极大的关怀照顾,破格给我提了职,继续把我放在农副业生产岗位上,再一次将温暖化为我的幸福……”2013年11月7日下午,总队后勤部隆重召开黄全生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后勤基地政委许振杰、生产排班长罗晓志分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讲述了黄全生的先进事迹,黄全生怀着一颗感恩组织、激情满怀的心,深情地讲述自己扎根后勤基地敬业奉献的工作历程。事迹报告生动感人、催人奋进,不时赢得阵阵掌声。

  在宣布晋升副团之前,提职是黄全生想都不敢多想的事。去年半年的时候,后勤部正营职干部中满任职年限的干部就有6人,而且工作出色,表现都比较优秀,但只空缺一个副团编制,最后总队党委先考虑了他,直到宣传命令的那一刻,他才相信提职是真的。不是他没有这个自信,前年年底,一年一度的干部转业工作开始,当时他正营任职已满5年,而且年龄也接近最高任职年限,在拟转业干部调查摸底时,后勤部党委考虑到了他,还派了一名副部长找他谈话,他没过多说什么,表态进退走留听从组织安排,而且没有因此分心走神,跟往常一样踏踏实实干工作。后勤部党委常委会上,领导们一致认为黄全生是一个老黄牛式的好干部,后勤战线就缺这样的干部,不能让这样的干部吃亏。他不仅没有安排转业,而且还被列入后备干部推荐对象。

  “今天来基地,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黄全生同志的事迹。他扎根基地22年很不容易,是对思想、品质、思想境界不平凡的考验,现在能经受这样考验的干部越来越少……”2013年7月24日,总队政委程伟到后勤基地检查调研,黄全生扎根基地22年如一日的事迹让他倍感欣慰。

  “有的基层干部刚干3年就说老!”“这就是清廉为民务实的最好典型!”……他的事迹引起总队党委高度重视,被列为总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宣传的先进典型。

  “提不提走不走,做人做事都要一贯。”当记者见到他时,他还是那句话。

  1991年12月,黄全生离开湖北云梦老家,踏上北上的火车,走进火热的警营,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在新兵连,他要求严格,积极上进,工作、学习、训练样样都表现优秀,是龙虎榜上出现次数较多的新兵,还获得新训大队的嘉奖,深受新训干部骨干喜欢。

  命运有时故意捉弄人。新兵下连时,一切表现优秀的他抽兵时被抽到总队农场生产连,从一名农村青年到农场士兵,还是没摆脱一个“农”字。

  看着同批战友都分在繁华的北京城区,在霓虹灯下站岗执勤,再看看自己,整天在农场喂猪、种地,心里不是滋味儿,失落过好一阵子。老班长看出了他的心思,对他说:“养猪种地看起来不起眼儿,但把猪养好、地种好,同样能有作为。”在老班长的言传身教下,他慢慢对农场有了感情。

  “祖辈都是种庄稼的农民,我在部队养猪种菜也不丢人!”一段时间后,他安心下来,铆足了劲儿,精心养猪种地。不久,总队军械修理所要选调军械修理骨干苗子去培训,他从生产连第一个被选中,培训结束后他留在了农场。没过多久,他又因表现出色被选送到北京市汽车制动泵厂学习汽车制动泵总成流水线生产工艺,接着又跟随一名老志愿兵学习装配钳工。他头脑灵活加上勤奋好学,干什么像什么,学什么成什么,身边的战友们都对他刮目相看。

  入伍第二年,由于军政素质过硬、工作成绩突出,他成为总队原农场金属铸件厂模具、轧管车间的技术骨干。第三年,尽管农场技术骨干紧缺,考虑到他文化素质好,而且农场已连续三年没有人考上军校了,农场党委第一个推荐他考学,希望也能为农场争光。那一年,农场生产任务重,他几乎没有复习时间,凭借他在家高中学习的“老底子”一举中榜,成为一名战友们羡慕的“警校学员”,并且还在学校光荣入了党,农场上下都以他为骄傲。

  毕业后他又回到农场,按所学专业他可以接替服役到期的司务长,但工厂正值老志愿兵退伍,技术骨干力量青黄不接,领导一开口,他二话不说直接下到车间当生产排长,当时市场需求旺盛,为赶工和试制新模具,他和当战士时一样卖力工作,天天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但从没喊过苦累。夜间加班生产,经常碰上出现机械故障和产品质量问题,不论几点,随叫随到,随到随修,成为大家眼中的“能人”。

  离开农场到别的单位,黄全生并不是没有机会。军校毕业就是一次好机会,他没有刻意去争取,他觉得没必要,因为他信任组织、信任部队、信任领导,觉得只要自己愿意干,在哪里都能干好,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从农村青年到农村藉战士,从农村藉战士到农场生产干部,他自嘲为“三农干部”。战友也拿他开玩笑,说他在农场种了22年的菜,养了22年的猪,当兵不是跟枪打交道,而跟地打了22年的交道,提职也像黄牛拉车一样慢。当年跟他一起入伍的战友,有的早都是正团职了,而且走上了领导岗位。现任后勤基地主任杨滨川,当年黄全生任农场主任的时候还是下面运输大队的大队长,现在已经是他的领导了,政委许振杰是他军校时一个队的同学。

  这些他并不太在意,而是每次探亲回老家时,乡邻乡里见他被太阳晒黑的成那样,怀疑他在北京当民工,不敢相信他是部队里的“官”,确实让他有一种难言之痛。

  尴尬和困惑常常有。2001年,他还是农场生产助理,后勤部领导到猪场检查,刚到猪舍门口就被刺鼻的臭味熏得直掉眼泪,迎面撞上从猪舍出来的黄全生,一脸惊愕地问道:“你竟然受得了?”他嘿嘿一笑说:“时间长了就习惯了”。有几次老乡聚会,没人愿意挨着他坐,就是因为他身上有一股猪臊味。这些,他也都是淡淡一笑,从来不往心里去。

  “奉献即是修行,安心即是成就。我原是农村出生,本是农民子弟,在部队从事农副业生产,继承的是农民朴素的品质,传承的是父辈踏实的作风,我心安理得、无怨无悔……”报告会上,他的真情倾述感动了现场所有人。

  他经常对战士讲:“知足,最幸福的保鲜剂;珍惜,是情感的保温瓶。看到战友进步,不要嫉妒;看到别人潇洒,不要追从;看到他人富有,不要羡慕。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也不可能减少别人任何的成就”、“好的生活就是不瞎想,做得多,要得少,常微笑,懂知足。烦恼是自己想出来的,痛苦是与人比出来的,快乐是知足养出来的”……他跟战士说的看似道理,表露的却是自己的心态。

  他知足,说起好处来如数家珍:从一名懵懂农村青年,成长为一名团职干部,跳出了农门,成为一名警官,而且家属随军进了京,孩子在北京落了户、上了学,部队还给分了房,丰衣足食、生活无忧、美满幸福。

  他也比,但不是跟提职快的战友比。他跟那些常年坚守在执勤一线,没有休息日、没有节假日,长时间回不了家的基层干部比;跟那些面临“走也走不了、提也提不了”,仍然在本职岗位上默默无闻奉献的干部比;跟总队历史上为革命、为国家、为人民而牲牺的张思德、霍山生、李晓红、鲁洋等英模人物比。

  他越比越知足,越比越幸福。

(责任编辑:赵阳)
相关图片

武警贵州省总队先进典型为荣誉而战

南京军区某部组织开展典型事迹报告会励志官兵

马金永“非典型”巨蟹男

江苏边防基层典型让新兵倍受感染和触动

武警甘孜州支队大力开展“学习‘感动中国人物’典型事迹见行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