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月5日,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12名航天员,由空军首长亲自陪同,来到原国防科工委某研究所报到,与先期到达的2名航天员兼教练员一道,面对神圣的国旗庄严宣誓:“视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高于一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不懈奋斗……”
以此为标志,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从此,中国的第一批航天员在这里孕育,“中国飞天第一人”在这里诞生。
航天员是神圣的事业,更是严峻的挑战。
有着坚定的决心和高涨的热情,没有过硬的本领,也是难以成就伟业的。
 航天英雄杨利伟飞抵北京后与家人合影
太空是美妙而神奇的,但在美妙神奇的背后,却不具备人类生存的重力、氧气、压力和水等必须条件。飞船遨游太空,航天员始终要在封闭狭小的环境里经历超重、失重相互交替的过程,要承受噪声、振动、低压、缺氧等许多飞行动力学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同时,还要完成飞船上各种操作任务和大量科学试验任务。要克服这些障碍,航天员要进行基础理论训练、体质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心理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及大型联合演练等8大类、58个专业的专业训练,才能达到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标准。
16年过去了,就在今天上午,在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上中方大会主席杨利伟透露:中方第一批航天员将退役,中国将进行新的航天员选拔,其中包括女航天员。
谨以此文向即将退役的中国首批航天员致敬。首先,请记住三个名字:潘占春、赵传东、邓清明。作为中国首批14名航天员中的一员,低调的他们并不为人所了解,但他们的贡献将被铭记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