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成千上万的军校学子即将离开母校,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阔步踏上强军兴军的新征程。
毕业之际,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周小利,拒绝了多家科研单位的工作邀请,也婉言谢绝了导师留校执教的好意,郑重地向组织递交了去战区工作的申请。科大11年的寒窗苦读,是老师同学眼中翘楚级别的学霸,他的青春毕业卷,实在有点出人意料。他不变的初心是什么?他坚守的信念又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日前对话周小利博士,开始了探寻他令人不解选择背后真实的心路历程。
挚爱疑问,他感性作答
--“金戈铁马书生梦,忠贞不渝报国心”
“农家子弟,想法单纯,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按当时的高考成绩我可以选择离家较近也很不错的大学,父母已年迈,想着家里有哥哥、姐姐,我还是下定决心穿上了梦寐以求的这身军装。”周小利回忆起2006年夏天的选择,温和而沉静。
周小利来自于鄂北一个农民家庭。上中学阶段,《从军行》里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大阅兵阵列中的气吞山河、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的百折不回,还有家乡红土地上那口口相传的革命故事在他脑海里千百次的回放。他的潜意识里,只有穿上军装,才能称得上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才能替这个国家有更多的担当,朴素的想法已化作理想的滋养,从军报国的种子在他心里早已生根发芽。
2006年6月16日,他郑重地在提前批次志愿里填上了国防科技大学的名字。当鲜红的录取通知书捧在手中的时候,那种幸福喜悦的心情,至今回想起来依然是那样美好,令人难以忘却。
如果说生命是一只肩负人生梦想的鸟儿,那么勤奋就是搏击长空逐风而歌的翅膀。
“梅花香自苦寒来”,从本科保送硕士,跨专业考取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11载的葱茏岁月,有多少付出,就换来多少收获——
周小利先后获得学校光华奖学金、校优秀学员、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荣誉,申请专利3项,参与编写学科教材3部,参加多项科研项目攻关,发表SCI论文10篇,EI论文8篇,远远超过了一名博士毕业学员所要求的发表论文数量。
“周博士,您现在是否在长沙,我们这里的AB血型只剩下4袋了,急需要您的支援”。来不及和记者多聊,他骑上单车匆匆赶往长沙市血液中心,解了燃眉之急。原来,从2007年至今,他无偿献血20多次,长沙市血液中心将他列入应急献血人员库,每逢血库紧张,熟悉他的工作人员就会第一时间想到这名军人。
翻看他一大摞的无偿献血证,最早的记录是2007年1月23日,300ml,最近的是2017年4月20日,捐献血小板。十年间,他的献血点从最开始的解放军163医院到停靠在长沙市烈士公园内、南门口、中山亭等路边的无偿献血车,再到离学校不远的长沙市血液中心。每次献血耗时从最开始的10分钟,到后来采集血小板,一躺就是一个小时。
看着眼前身材并不算高大的周小利,再翻看着那些红彤彤的献血证,记者内心涌出难以抑制的心疼。提醒他平时还是要适度锻炼,多注意营养,为什么要献这么多血呢?。
周小利平淡地说“第一次献血是学员队里组织的,当时觉得很崇高,想着能帮助别人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后来就形成了一种习惯。”
从2011年,周小利无偿资助湖南、贵州、安徽等贫困地区数十名中小学生,勉励他们完成学业,累计有数万余元。每个学期开学前一个月,他都要将生活费一一邮寄到偏远山区孩子们的手上。
“帮助这么多的孩子,有没有让你特别难忘的事儿?”在记者追问下,周小利回忆道:那是2014年7月27日,我利用暑假去探望几个受资助的孩子。几经辗转到了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羊场村,当看到衣衫褴褛、光着脚丫、面黄肌瘦的孩子时候,我的眼眶当时就湿润了。那是我参军后第一次流泪。
人世间对于爱的回答有千万种,军人的爱应该是博大的,既可以为国家付出全部的忠诚,也可以为人民捧出满腔的热血。从周小利的毕业答卷上,我们不仅见证了他学业上的优秀、信念上的坚定,更见证了他作为一名当代中国军人的大爱无疆。
实战叩问,他理性作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军人为战场而生,为了打赢而训。穿上军装,和平时期要牺牲幸福与安宁,烽火燃起,要牺牲鲜血与生命,这才是一名真正军人最荣耀的归宿。
“我是博士,也是一名战士,从某战区参加观摩演习归来,我对军人的主业就是打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一体化作战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也有了更为迫切的思考。我之所以申请距离实战更近的战区工作,既是顺应改革强军的理性选择,也坚信所学必有所用。”周小利接着告诉记者。
2015年8月,学校组织研究生赴联合培养基地实践锻炼,周小利是唯一主动报名参加某军区战役实兵演习观摩的博士学员。
劈山蹈海的战车、震耳欲聋的炮声、一往无前的士兵……这些过去只是在荧屏中看到的镜头,就在眼前一幕幕震撼地上演。周小利深深体会到了“纸上谈兵”和“实战对峙”间的巨大反差。隆隆的炮声、弥漫的硝烟让他真切感受到了军人的使命和担当,他的内心深处受到强烈地撞击。
“其实,我也是有些自己的‘私心’。”面对记者,周小利略带羞涩道出了心底的秘密。他讲他也曾打听过,之前一些分到科研院所的师兄师姐,现在正面临撤并降改,有的面临分流离队,有的面临转改文职,虽然都是为国家做贡献,大多数还是舍不得这身军装。我选择去战区,真实想法就是想把这身军装穿的更长久些。
周小利坦言,没有导师的悉心指导不可能有他学术上今天的成就。在毕业分配的选择上,他第一次没有遵从导师的建议留校发展,导师虽有失望,但得知他去意已决,深表理解,惋惜之余给予了积极支持。
在和记者交谈中,周小利从宿舍的床头柜里,拿出了一副装裱精美的“精忠报国”书法作品,这是他爱好书法的同学在他考入军校后,给他的赠言。“保留至今,也是觉得能不断地提醒和鞭策自己。”看得出来,在这个青年军人的内心世界里,深藏着对国家民族的爱是那么的执著和深沉。
得失追问,他血性作答
--“若以小利计,何必披征衣”
军校博士学员,相比本科生和硕士生年龄偏大,学业任务重,有的已经成家,由于长期从事科研工作,不少人想去科研院所或者离家较近的单位。对常人来讲,这都无可厚非。
也许选择本没有对错,但是起点却有高低。
“且不说地域家庭等因素,单就你所学的专业,博士到战区到底能发挥多少作用,你真的考虑好了吗?”平日关系要好的同学,劝他三思而行。周小利笑着说,我去过那里,我坚信那里会有一番作为的。
冷静之后也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短期内可能夫妻两地分居,其实在他心里,最放不下的还是自己刚满4个月的儿子。
他的妻子叫伍美慧,这位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平静地告诉记者:“谈恋爱时,我最看上他的就是他这个人,心地善良,有爱心,有抱负,凡事敢担当。选择一名军人做老公,我早有思想准备,也答应过他,他去哪儿,我就跟着去哪儿,不会拖他后腿。”
“为了不增加我的心理负担,妻子从不主动对我的工作提要求、讲条件,而是站在我的角度安慰我、支持我。她最懂我内心想的是什么,要的是什么。”周小利谈到妻子,言语中洋溢着无比的幸福。
连日来,博士学员周小利的选择在校园里引起了热议。今年6月即将毕业的大四学员王树礼说:“博士学长周小利的选择深深触动了我,更坚定了我赴藏的信心。作为一名骨干,更应该听从组织召唤,带头到艰苦的地方建功立业。”
“近两年,身边许多师弟师妹,在毕业分配中,综合评定排名靠前,本有选择地域和单位的主动权,但他们毅然主动申请赴疆赴藏和一线作战部队,我在心里为他们默默点赞,作为师兄,我绝不会退缩。”周小利掷地有声地说道。
周小利的举动成为今年毕业季的热点话题,在国防科大校园里持续发酵……
对军人而言,那一抹橄榄绿,不论你穿的时间长短,不论质地样式如何,她犹如皮肤一般,相伴相生,已深入了骨髓,融入了血液。
军校担负着为军队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任,更是延续军魂的地方。军校学员不管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他们真实的底色始终是一名战士。
若以小利计,何必披征衣?在改革当口,博士学员周小利用军人的忠诚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在他身后,我们仿佛看到了追随前行的队伍是那么壮大,那么坚定。
王公卿 崔华丽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