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丰碑康西瓦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记者 吴苏琳 发布:2019-04-03 01:22:20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英烈精神激励着高原官兵守好祖国的每一寸领土。 吴苏琳摄

康西瓦,结束了40年的沉寂,以英雄的气概、整齐的方阵、无声的忠诚,向世人展示了雪域边关人与山的丰碑。

“喀喇昆仑不能没有中国军人”

有国就有防,有防就得守。

作为共和国版图的一个点、钢铁长城的一块砖,哨所虽小意义重大。在边防哨所,每一名军人都是国家形象和利益的代表,每一次巡逻都是守边固土坚定意志与实际行动的体现。脚下是国境线,身后是康西瓦,纵有千难万险、千辛万苦,对边防军人的要求就是一个字:守!

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官兵来到“生命禁区”戍边守防。高原遇险,官兵们常用“差一点进了康西瓦”形容情况的危急。上山的军人,不论职级多高,不论来自哪个方向,都要去陵园看望烈士,为他们点支烟、敬杯酒。与康西瓦为邻的三十里营房驻军各单位领导,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康西瓦祭奠烈士,下山前到康西瓦向烈士话别。这已经成为几十年来在特定的环境、特殊的任务中自发形成并相传延续、人人恪守的不成文规矩。

当年的三十里营房兵站站长,是一位与康西瓦有着血脉情缘的人。小时候,他就听父辈讲,叔叔蔡天文是自卫反击作战的烈士,安葬在遥远的喀喇昆仑。随着长辈们带着牵挂和遗憾相继离世,寻找叔叔安息地的夙愿就落到他的肩上。他从内地入伍来到新疆,随着工作岗位的不断变换,一步又一步向喀喇昆仑靠近。当他被任命为三十里营房兵站站长,履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康西瓦祭奠烈士。走进陵园,他顿时泪流满面:第一排的一座墓碑上清晰地印刻着几行醒目的文字“蔡天文,7975部队副班长,甘肃武威人,1962年10月牺牲”。

    叶尔登巴依尔·红尔是河尾滩边防连的一名蒙古族战士,战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巴依尔。在海拔5400多米的喀拉喀什河之源,不善言辞但做事扎实的巴依尔是战友们眼里的高原骏马。全副武装、风雪无阻、抵边到位的边防巡逻,巴依尔每次都背负最重的装具;翻越地势险峻的“绝望坡”,他每次都往返数次接应战友。最令大家难忘、感动和惊愕的是,当饥饿的孤狼频频“造访”、危及哨兵安全之时,巴依尔居然不声不响地走向风雪,在海拔5000多米的抵边地带,赤手空拳狂追数公里,落荒而逃的饿狼从此再不敢接近哨位。长期的超高海拔环境和超负荷拼搏,年轻的巴依尔终于倒在了风雪弥漫的边防线上,一颗“勇敢的心”停止了跳动。

巴依尔的父母千里迢迢来到部队,反复追问着一句话:孩子的党费交齐了没有?汉语都讲不成句的父亲用颤抖的双手,将儿子牺牲当月的党费郑重地交给团领导。巴伊尔加入了康西瓦那永远年轻的方阵,父母带走的只是一张革命军人因公牺牲证明书。

谈及巴依尔,时任连长于少林流着眼泪说:“太可惜、太悲痛。巴依尔作为河尾滩连队守防以来牺牲的第一位边防军人,永远激励我们继续前进。喀喇昆仑不能没有中国军人。如果我们牺牲了,就埋在康西瓦,与那一百多位烈士一道,继续守卫祖国边疆。”

“5407米是我人生的顶峰,我用行动证明了一切”

“我乃河尾滩边防连第一届守防战士,2011年来此。虽营房未建条件艰苦,但我深知肩上责任重大,使命无上光荣。在这即将退伍的日子里,特此前来向神圣而伟大的连队告别。5407米(记者注:帐篷营地高度)是我人生的顶峰,我用行动证明了一切。今生来此无怨无悔,为祖国献上我忠诚的心……”

这是记者在河尾滩老营房断壁残垣上意外发现的士兵心语。那位没有留下名字的士兵,如今已回到幸福家园,成为茫茫人海的一朵小小浪花。他在海拔5400多米的高度写下的这段文字,折射的是边防军人扎根雪域高原、守卫祖国边疆的英雄气概与铁血情怀。

艰苦彰显本色,困难铸就英雄。无论是硝烟烈火的练兵场,还是雪域高原的边防线,军人的职业注定与艰苦为伴。忠诚无声的康西瓦,以其“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精神特质,在生物学家划定的“生命禁区”里,助推了以“热爱边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为核心的“喀喇昆仑精神”的孕育和发扬,激励着边防军人以“身居特殊位置、肩负特殊使命、感受特殊关怀、争做特殊贡献”的家国情怀,在雪域高原忠实履行神圣职责。

陵园的寂静,缘于边境的安宁。

康西瓦,精神的高地,忠诚的丰碑!

今日康西瓦,砥砺高原劲旅的演兵场

实力,是正义的后盾、和平的保证。

硝烟渐散,使命在前。

国家的领土主权在哪里,军队砺兵铸剑的步伐就在哪里。随着军事训练向纵深发展,康西瓦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成为高原训练的演兵场,4300米的海拔成为高原官兵能力检验的起始点。

或许还有人记得世纪之交铁骑闯高原的惊险。为检验机械化部队高原遂行任务的能力,某装甲团受领了试验任务。新藏线上,老式坦克喷吐着黑烟,履带碾过冰雪覆盖的达坂。险峻的道路、强烈的高原反应、故障不断的装备,使车队日行不过百余公里。小分队抵达康西瓦时,人员和装备已经支撑到了极限。

上山倍感环境险,上山方知练兵难。适应高原、熟悉高原是遂行作战任务的基本前提。在实战化训练的大潮中,康西瓦由当年的季节性训练场转变为常态化训练基地,一支支部队在此接受贴近实战的严格检验,茫茫雪域高原已经成为培育战斗精神、砥砺高原劲旅的大舞台。

南疆军区工兵团,与康西瓦有着特殊情感。部队在任务极为艰巨、条件极端恶劣、时间极为紧迫的情况下,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创造了我军高海拔地区工程保障的感人业绩。中央军委给雪山深处艰苦拼搏的工兵团记集体一等功。崇高殊荣的背后,是多大的困难、多大的奉献!

长期驻守边疆的某机械化步兵师地处南疆,一条新藏线将戈壁大漠中的战术训练场与数百公里外的康西瓦训练基地紧紧相连。晨曦时分,战斗的号角催醒了沉睡的高原,实弹战术演练在康西瓦那巍巍雪山间拉开大幕。指挥员精准指挥部队行动,自行火炮武器系统从前沿一直打到纵深,破障分队在火力掩护下快速前出,为攻击部队开辟出胜利的通途,新型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从多个方向快速突进,步坦协同势不可挡地将“敌”防御体系割成碎片……

1 2 3

责任编辑:李煊

相关稿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