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里最多的是浪花,远航需要更多平凡的默默坚守的人。图为某潜艇破浪航行。代宗锋摄
对话海军某潜艇艇长陆敏——
去远航,一个崛起的民族在我身后
●这是一位经历4型潜艇的艇长,他的成长见证着人民海军的跨越发展
●这是一位敢于跨界转型的艇长,他的航迹始终迎着新时代变革的潮汐
本以为能够走进大海内心的人,都善于讲述感天动地的故事。然而,陆敏却像他的潜艇一样安静。
他的世界很大:艇长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世界海图,记者忍不住问他都去过哪里?他微笑不语。
他的世界很小:下过潜艇的人都知道,潜艇内部就像人塞满心、肝、脾、肺、胃、肠的胸腔和腹腔,艇体内有上千台仪器设备、几千条管路、上万个阀件,潜艇兵就工作、生活在这些设备、管路的缝隙里。艇长的战位也仅有0.3平方米。在这仅容转身的战位上,陆敏驾驭着国产最新型常规潜艇,穿行在深海。
陆敏性格沉静,唯一的爱好是钓鱼。
仿佛是一种隐喻,大洋巡弋,对手常常把潜艇比作一条狡猾的鱼。钓鱼的时候,这位海军东海舰队某潜艇支队的第一位“80后”艇长,究竟会想些什么?
海阔凭鱼跃。时代潮汐的冲击下,个人命运的曲线起起落落,勾勒出的恰是一支大国海军的似水流年。
时代的潮汐来了,就要勇敢地迎上去
什么样的人可以胜任潜艇艇长?
《海军战斗条令》规定:潜艇作战,直接军事指挥权赋予潜艇艇长。潜艇艇长必须具备独立作战、临机应变和灵活运用战术战法的能力。
因此,只有全训考核合格的艇长,才有资格独立指挥潜艇勇闯深海大洋。
然而,陆敏经历的,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考——
过去考艇长最多持续四五天,这次考了整整24天。一个个难关闯过后,上级下达一道命令,这艘潜艇由训练考核状态直接转为战备远航状态,开始长时间大深度隐蔽航行,神不知鬼不觉地向目标海区机动……
这样的全训考核无疑是残酷的。战友们感叹:陆敏是在战场上完成了艇长的“成人礼”。
靠岸后15天,陆敏迎来了自己的37岁生日。
1982年,陆敏出生于江苏启东。彼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然而父辈们的选择依然是沿江而上,向陆谋生。
这一年,在世界潜艇战史上并不寻常。马岛之战中,英国海军潜艇“征服者”号用鱼雷击沉阿根廷海军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成为二战之后潜艇作战的经典战例。
多年以后,研究这一战例时,陆敏格外关注与自己相同的角色——
在真正指挥一艘皇家海军潜艇之前,英国潜艇艇长们需要通过一系列近似实战的测试。测试有一个名字:毁灭者。胜利者自不待言,而失败者将接受考核教员奉送的一瓶威士忌,并被护送上岸。从此,他永远不能再踏上英国海军的潜艇!
“让一切不适应战争的事情毁灭在平时,才能胜利在疆场!”今天,陆敏这一代艇长所经历的,正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海军训练模式变革。
苏联作家库利奇说:“早晨来了,和早晨一起来的还有准时的潮水。”陆敏似乎一直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选择。
潜艇兵把通向艇长的路比作一座险峻的“独木桥”,很多人都想往桥上挤,有的根本就上不了桥,有的上了桥也要掉下去。而机电专业出身的陆敏,本没有机会“上桥”。
2005年,海军决定选拔一批优秀的机电干部参加潜艇战术中级培训,这也意味着他们将从机电专业改行到指挥专业,未来将会成长为副艇长、艇长。然而,最终因报名人数不够,这次前所未有的“尝试”不得不取消。
4年后,此类培训再次启动:全海军招录9个人,最后仅来了4个人。从机电专业改行到指挥专业,到底有多难?可见一斑。
“时代的潮汐来了,就要勇敢地迎上去。”那4个“敢于吃螃蟹”的人中,陆敏第一个走上艇长岗位。
总有人觉得陆敏“跨界”会有短板,他却有自己的思考:“美国海军军官一旦成为舰长,就意味着几乎在舰上所有岗位都工作过。这样的阅历本身就是能力,值得我们研究。”
一位哲人说:“你只有探索才知道答案。”没人数得清,陆敏“跨界”究竟付出了多少汗水,只是目睹了他“脱翎换羽”之后的精彩——
一场潜艇与战舰的捉对厮杀即将展开,对手在哪片海域、多少航速、什么航向,都是未知数。从“已知”到“未知”,海战场上一字之差,带来的却是天壤之别。
以往演习前通报各类要素的“惯性做法”被无底案、背靠背的自由对抗彻底取代。换言之,只能靠自己决策与攻击。
陆敏指挥潜艇在极其不利、接近极限的条件下,拟定攻击方案,通过精准操作“一剑封喉”。复盘表明:就连攻击距离等要素都和拟定方案惊人一致。
在深海潜伏,水兵最关注的是艇长的声音
“你最关注艇长什么?”
“声音!”潜艇柴油机技师、二级军士长余长学入伍24年,曾与五六任艇长共事。他的话耐人寻味:“水下遇到啥情况,艇长要连续下十几道口令,一环扣一环。口令一乱,大家的情绪、信心都会受影响。如果一吼一喊,兵可能就懵了。”
“百人同命”,潜艇作为特殊的兵种,大家在水下可谓是同生死共患难。正因为这种特殊,艇长与艇员之间需要极大的信任和默契。
一次出海训练,艇上突发故障,处置不当就有可能造成重大事故。陆敏沉着冷静,带领艇员成功排除故障。“其实给艇长的时间仅有几秒。”回想惊心动魄的那一刻,陆敏坦言,一个号令,决定着艇上几十人的性命。
“不管发生什么,艇长脸上始终波澜不惊,声音始终清晰平和。我就认准了,这个艇长错不了。”余长学说。
J·R·希尔在《英国海军》一书中,这样描写声音在水下世界的强大传播能力:“水的密度较大,在这一介体之中,分子相互撞击着,涟漪荡漾,潋滟不绝。”
在公众的传播域里,相比于水面舰艇,潜艇总是一个沉默的存在。
那些鲜为人知的潜流中,艇长们忍受孤独、克服枯燥、战胜恐惧,在常人难以想象的极端环境中,精确无误地下达着每一道操作口令:
——勇闯未知,时任艇长方跃刚驾驭某新型常规潜艇创下航程最远、天数最多等数项纪录;
——极限深潜,时任艇长林正雄驾驭某新型常规潜艇突破最大定深潜航纪录;
——惊天一射,时任艇长黄东海驾驭某新型常规潜艇实射某新型战雷、实打大型靶船,创下海军先例……
上善若水,大音希声。身边战友的默默潜行,在陆敏的心底久久回响。
与潜艇朝夕相伴,陆敏说自己有一个哲学思考:你看潜艇外形像一颗水滴,巡航速度也并不像舰船那样快……潜艇兵更应该懂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任何一种丰功伟绩,都离不开点滴小事的叠加。
陆敏的办公桌上始终放着一张空白的海图,旁边整齐地摆放着平行尺、分规、量角器。只要有一点时间,他就会画图。
画图,是一种潜艇上使用的战斗解算方法。其实,这并非是艇长的工作,而是艇上航海长的职责。更何况,他手下还有一个曾是海军航海长专业比武冠军的副艇长——夏有祥。
夏有祥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问陆敏为啥坚持这样一个习惯?陆敏讲起了曾经的一个故事:
在他当副机电长时,偶然瞥见老艇长晚上休息时间还在办公室里画图,把训练经历的各种攻防课目一一复画。
陆敏暗自纳闷:老艇长本就是航海专业出身,是早已通过全训、经过远航的“老资格”,为什么还要画?
老艇长告诉他:这是打仗的基本功,不练就会手生。手生了,就连脑子也会生疏懈怠。只有时刻准备着,反复练习,水下作战态势才能随时浮现在脑海,看不见的战场似乎也看得见了。
老艇长一辈子也没赶上海战,但是这番话让陆敏终生难忘。
“大海里最多的是浪花,远航需要更多平凡的默默坚守的人。”陆敏说,随着海军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海军舰艇会越来越频繁地走出去——“不时刻准备能行吗?”
陆敏清晰记得,自己刚分配到艇上那会儿,潜艇远航需要准备很长时间。如今上级一道命令,潜艇即刻离开母港,去任何一个方向——“不时刻准备能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