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某潜艇艇长陆敏。陈永凸摄
没有实力,人家是不会请咱们喝咖啡的
2015年2月,还是副艇长的陆敏注意到当月的这则新闻——中国海军舰艇长代表团赴某国访问。
熟悉两军交往史上的人们知道,双方海军一线指挥人员如此规模的交流还是头一次。
就《海上意外相遇规则》进行交流时,中方团员李纪光和该国海军“巧妙”号扫雷舰准舰长杰夫有这样一段对话——
“以后在海上遇见,你不用呼叫我的舷号,直接叫我名字就行,我请你上舰喝咖啡。”
“我的潜艇在水下,你在水面,不好办呀。”
“你上来,你要不方便上来,我带着咖啡跳下去……”
当时看完这则报道,陆敏说了一句大实话:“没有实力,人家是不会请咱们喝咖啡的。”
的确,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海军越来越自信开放,越来越多地承担国际责任,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做出贡献。在各国海军眼中,中国海军已经是一支重要的海上力量。
凭海临风望环宇,陆敏常对艇员们说:“我们的身体虽然局限在一根钢管之内,但我们的心要包容整个海洋,我们的脚步必须跟上新时代的航速。”
西方军事学者认为:“潜艇的活动场所是整个海洋世界。相比之下,其他兵器或浮在水面,或飞在空中。而赋予海战以独特色彩的则正是海洋世界。”
当今许多中国人的潜艇启蒙,来自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海底两万里》。
殊不知,在这篇小说连载之前5年,美国南北战争中,南军建造的“亨利”号潜艇,使用水雷炸沉北军战舰“豪萨托尼克”号,首创世界上潜艇击沉军舰的战例。
更鲜为人知的是,在这篇小说发表10年之后,1880年9月,中国人就在天津自行设计建成第一艘潜艇,艇体形如橄榄,水下行驶,十分灵捷,“可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
让人喟叹的是,“中国造”的水下征程未及启航,潜海之梦就在内忧外患的时代潮汐里沉没。及至二战,潜艇走上了海战的主导地位,各国潜艇鏖战大洋,游弋水下的身影中,却没有“中国造”。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海军的水下征程得以开启。”陆敏所在的潜艇支队应时而生,前辈们筚路蓝缕、舍生忘死,开创了人民海军潜艇史上一个个先例。
2004年4月30日8时30分,人民海军现代化舰艇编队披着曙光进入了香港昂船洲码头,314潜艇一马当先。香江沸腾了!
作为第一条靠上香港的国产潜艇,314潜艇威武的外观、整洁的艇容,给香港同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在这一年6月,陆敏毕业分配到这支潜艇部队。如今,陆敏成为艇长,丁校磊成为艇上掌舵的舵信技师。
和陆敏一起战斗在指挥舱里,丁校磊坦言:现在的艇长,面临的考验和过去比不可同日而语。
“潜艇部队有句行话,叫作:除不完的铁锈,学不完的潜构。随着我们综合国力、科技水平的大幅提升,又为这句行话赋予了新的内容。现在的每艘潜艇都是一座科技城堡,集数字化、集成化、自动化为一体,是科技含量高、操纵要求高的新型作战平台。”丁校磊说,“如今操纵潜艇闯大洋,艇上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成为学习型、智能型、专家型的综合人才。”
走进潜艇的指挥舱,指控兵、声呐兵、雷达兵静坐数字操作台前,目不转睛,运指如飞。陆敏紧紧盯住电子显示屏,分析着一组组战场态势数据,在寸许荧屏上就能一览波涛汹涌的海战场。信息化指挥方式已悄然走进深海“龙宫”。
陆敏告诉记者,如今潜艇已告别了过去艇长到鱼水雷长再到鱼雷兵的单线指挥模式,艇长可以汇集各战位提供的信息,依靠智能化模块判断情况定下决心,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作战效能。
站在潜望镜前,陆敏坦言有一种穿越的感觉:自己经历4型潜艇,全是“中国制造”,每一次更新换代都像上了一次大学。如今执掌的国产最新型常规潜艇,前身是开创海军常规潜艇兵力运用“里程碑”式壮举的某功勋艇……
“没有这些艇,哪来我们这一批艇长?潜行在前辈们闯出来的‘开阔水域’,没有理由不‘全速前进’,走得更远更深。”陆敏说,自己握着潜望镜的操纵杆,“有一种握着接力棒的感觉”。
儒勒·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写道:“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只有初衷与希望永不改变的人,才能最终克服困难,达到目的。”
“不要问我航行到哪里,不要问我航程有多长……”陆敏和战友们的每一次潜航,突破的不仅是时间和空间的坐标,更是和平与战争的距离——潜得越远,战争就离我们越远,和平则离我们越近。
2018年4月12日,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举行规模空前的海上阅兵。作为新时代人民海军水下攻击群主力,陆敏率艇豪迈受阅。
舰阵如虹、白浪如练,挺进深蓝的壮美航迹,让陆敏的脑海里不禁回响起那一首写给潜艇兵的军歌:
去远航,一个崛起的民族在我身后;
去远航,一支英雄的舰队破浪向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