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佳作欣赏>>纪实摄影 >>正文
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作品精选
来源:新华网 浙江频道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2日09:56

    北京市通州区永顺镇 ,无数的泔水养猪场消化了北京绝大多数的餐饮垃圾,养猪人从城里拉来变质的餐饮垃圾养猪,然后再把猪肉运回到城里,如此循环。

   王久良《垃圾围城》

    

    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这种来自于从长途巴士的由塑料袋包裹的粪便,后期处理极其困难,除极少量的被农民用来堆肥外,其它绝大部分则直接进入垃圾填埋场。

    王久良《垃圾围城》

    推荐语:

    当我们享受着现代文明光鲜亮丽生活的同时,也生产着大量垃圾,然而很少有人去关注这些垃圾的去向。王久良作为一位摄影师,耗费数年时间,在经济十分拮据的情况下,用艺术家的敏锐和知识分子的良心拍摄了《垃圾围城》这个专题,他用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思考,以影像的方式向社会提出严肃的环境问题,在人群中引起广泛影响并使这一问题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

    《垃圾围城》不仅主题深刻,在艺术表现上也颇具特色,以照片为主加上装置艺术和视频播放等多媒体手段,令观众感到心灵上的震撼。(闻丹青)    

    评委评语:

    王久良在传统纪实摄影精神日渐式微的时刻,吟唱了一首挽歌。《垃圾围城》系列作品的出现,源自于一个摄影师内心深处的责任感,担当情怀及执著不移的行动力。

    于北京这座城市,王久良是孤独的外来者。但,这一身份赋予了一个摄影师审慎而充满疑虑的视角。而无处不在的错位,正是王久良能够从人们熟视无睹的日常景观中发现的问题,并以恰当的、有控制力的方式予以呈现。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另一份遗产,他委婉地转达了内心深处无以排遣的乡愁。

    真正的纪实摄影作品,必然包含着鲜明的社会批判精神,而传播过程中,作为民主的手段,其价值必然体现在对于社会问题的指摘与匡正。从这一角度看,《垃圾围城》这组作品,无疑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案例。

    这组作品刺痛了这个城市日益庞大富裕群体的不幸与短见,其中包括城市之于郊野浪漫的想象。无论是他们日渐光鲜的外表,还是日益无着的内心,那种无处不在的惘惘的威胁——声音、色彩与气息。许多人选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而王久良却成了那个敢于说出皇帝没穿新衣的孩子。

    摄影师王久良的行为,恰恰源自于对于作为摄影最基本特质的记录精神的敬意。在这号称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的年代,这份敬意弥足珍贵。只是怕要不了多久,王久良与其《垃圾围城》也会作为传说,淡出人们的视界。(晋永权)

(编辑:崔永新)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