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来《乐园》

魏来《乐园》
推荐语:
魏来这些照片和游乐园没多大关系。他拍得琐碎、疏朗,但是非常结实。我们知道了摄影师在处理当下现实的庞杂经验时的惶惑和困难,他无力提供总体性图景,或者说,他提不出像模像样的“看法”,面对着没有连续性、不需要任何意义停留的世界。
魏来在一种拒绝的姿态下极为合群。使他对眼中世界心怀宽容的,是物化的方式:小动物,空间,人们的面孔和身体的动作,等等。魏来把自己的内心包裹得紧紧的,他的拍摄总是指向特定的画面,这就是为什么他对自己的感觉如此依赖:它们都失落在无边的过去,成为单纯的视觉景象,被思维所捕捉。他的腼腆和结实,不是因为拍摄而是因为体察。
摄影是为魏来单独敞开的门,里面是他的乐园。(姜纬)
评委评语:
魏来选择的《乐园》系列照片最早是在2003年之前拍摄的,最新的则是2011年夏天才出炉,而且看起来还将继续下去。这个漫长的工作并不是一个事先假定好对象、周期和风格的艺术产品的生产过程,因此也没有那类过程所常见的通过手法的重复来加以强化的趣味的堆积、明确地瞄准了特定目标之后的刻露的用心。它们甚至难于归类为风景、人文或纪实之类摄影界通行的概念。他的镜头面对的既非惊心动魄的时刻,也不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更不是神秘的亚文化人群,摄影术在这里完全平行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它并不离开日常活动的范围,更将目光投向远方。这种日记式的摄影工作容易流于浮光掠影的碎片感,因此很多日记式摄影写作者通常要依赖生活本身的狂野或残酷程度来获取影像的力量。
魏来的有些画面甚至是有趣的,但这些图像依然像陌生的事物一样引发凝视,带着优秀影像所特有的那种瞬间的凝重感。这种凝重感往往来自它对此前此后更多的瞬间的包含能力与阐释能力。这些图像重新向人们提出了那样一种疑问:是因为某些瞬间包含着更深刻的本质而必须被捕捉?还是因为庸常的瞬间被捕捉了之后,本质才如期而至?
魏来的摄影工作实际上把我们引到了摄影自身的本体论问题。《乐园》这个标题因此开始显示出神秘的意蕴,它几乎就等于世界本身。(邱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