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8日,遵义会议纪念馆,长征时期红军写在木板上的标语。
黔行——见证,80年前的红军标语写满墙,80年后的种子散满地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有一个展区吸引着大家的目光,那就是红军标语展区。长征途中,红军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宣传、组织武装群众,为此,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命令:凡是“能写字的,用木炭、用毛笔、用大字、用小字。在屋壁上、门板上,做到每人每天至少写一条,从连队到军团的干部以身作则,自己动手写,写满整个宿营地。”由于规定写的标语内容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红军利用多种形式,向各族人民宣传党的主张和红军宗旨、任务、纪律等,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100多人组成的采访团成员,大部分是记者编辑,也有数据分析师,比如来自今日头条的杜晨;也有网络前端工程师,比如来自南方网的孙德威;也有政府事务经理,比如乐视网的陈程。他们来自网络媒体新闻产品生产的各个岗位,他们带着你见过或者没操作过的报道“神器”来到长征路上,用手中的机器接力这场“红色火炬”传递。
南方网的孙德威举着智能手持云台相机,央视新闻中心的安楠和光明网的于超然分别操控着航拍器,人民日报客户端的冯慧文手拿小巧的VR摄像机,虽然报道手段和方式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他们和80年前的红军战士一样,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通过不一样的视角和不一样的体验,将长征精神和贵州人民敢于再越雄关的勇气传播出去。
9月7日下午,在湄潭县茶园,记者手中的相机不停地咔嚓咔嚓,航拍器也找到大显身手的好地方。红军长征时期,罗炳辉将军率领红九军团在此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辗转西迁,四易校址,最后选定湄潭办学达七年之久。竺可桢、王淦昌、苏步青、李政道等52位院士在此办教、求学和生活,他们的求学精神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茶城儿女。
在湄潭27°景区的茶海客厅,记者操作航拍器俯瞰整个茶园,记者们的思绪也随着湄潭茶叶的香气飘向远方。据介绍,地处贵州高原北部的湄潭县是黔北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随着机场快线、沿江渡港口、昭黔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开通,湄潭的交通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便利的交通条件让这里的茶叶飞向海内外,迎来八方客。
这里有生态茶园60万亩,是贵州第一产茶大县,“湄潭翠芽”最为有名,曾经先后48次荣获国家级金奖;“遵义红茶”口感醇厚,和“湄潭翠芽”在2015年第42届米兰世博会上,均获得“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
随着航拍器一阵“嗡嗡嗡”的响声,大家的思绪被拉回了茶园的观光区域。顺着茶园观光大道,大家下山来到了一个叫“七彩部落”的地方。七彩部落位于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大清沟组,距离县城10km,地处“十谢共产党发祥地—田家沟”和“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核桃坝”之间。全组生态茶园568亩,稻田80亩,山林712亩,植被面积达80%以上,整个村庄在绿水青山间。正是当地“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创建,充分调动了当地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快构建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才使当地探索出了“茶旅一体化”的乡村旅游业新路子。
自2003年开始实施“退耕还茶”政策,3年后,茶园便开始有了收入。现在,茶叶的收入已占到当地人均收入的2/3,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茶叶专业镇”,在十谢共产党发祥地——田家沟,农民从自身物质到精神财富的追求过程中,发自肺腑地用心声唱出了“十谢共产党”的歌谣:一谢共产党,翻身把你想,以前我们做牛马,现在人人把家当……
当年红军长征中在墙壁、木头上写的宣传标语早已成为种子撒布在神州大地,这些种子在当地开花结果,如今早已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
在黔北地区人民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湄潭县兴隆镇田家沟那十谢共产党的歌谣木牌是黔北人民新长征路上的标语牌,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的70多栋七彩民居构成的七彩部落是黔北人民新长征路上的标语牌,湄潭县被称为“文军西征”的浙江大学西迁而留下52位蜚声中外的两院院士更是黔北人民新长征路上的标语牌……
茶城湄潭在新长征路上成绩斐然,它的一个个标语牌上写满黔北人民攻坚脱贫的成就,一个个标语牌上的精神引领大家朝更加生态、更加美丽、更加富饶的大路上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