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械师焦锋利运用直升机无靶标校靶系统给直升机进行校准。李骐光 摄
缺资料,缺经验,缺资金,面对诸多质疑,他为何还敢向世界级难题发起挑战?
要把他研究出的新思路转化成现实,涉及到光学、软件设计、信号处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焦锋利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研制直升机无靶标校靶系统需要更多专业的知识。
2010年,他带着研究课题,考取了山东大学工程机械专业研究生,他不仅丰富了知识储备,还在空间姿态解算基础上,构建起了无靶标校靶系统的理论模型,并获得了一项国家专利。毕业时,面对导师的挽留和多家军工企业抛来的橄榄枝,他坚定地选择回到部队,继续在一线研究探索。
科研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当知识储备达到科研要求的时候,他还有一系列困难要克服。除了缺乏资料,缺乏经验,缺乏资金外,他还要面对诸多质疑和随时可能失败的风险。申请科研立项的时,立项评审专家组一开始根本不相信,一个基层专业技术干部能在改进传统校靶方式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原陆航某团装备处处长李金平说,当时一些部队单位急需新的校靶系统,那么多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都没有搞出来,作为基层军械师,焦锋利要搞这套系统,很多人确实不能相信,也不看好他。
面对专家组的质疑,焦锋利没有退缩和气馁,他向专家组反复解释设计思路,旅党委还专门向相关分管单位说明情况,最后专家组终于同意立项。
他潜心研发科研项目取得的成绩,与旅党委对科研创新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单位党委挤出经费修建装备培训中心,开辟专门的工作室。随着研究的深入推进,单位质控室设置研发席,所有直升机装备资料供其调阅查询。日常实地试验,机务营骨干也是随叫随到。各级党委更是积极为其争取项目研发经费,对进展不顺利或是研发失败的技术单元,秉承科学精神和宽容态度,非人为过失造成的经费支出,一律由党委“买单”,真正做到“科研有风险,党委来承担。”
有了旅党委的支持,焦锋利的底气更足了。2017年9月,直升机无靶标校靶系统圆满通过了陆军组织的技术鉴定。二十多名军地权威专家一致认为,该校靶系统满足部队野外实战要求,操作简单,校靶精度高,便于携带,对提高直升机作战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作为一名攻克重大技术难题的基层军械师,焦锋利说,我之所以要扎根基层是因为,基层官兵贴近实战,往往是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作为普通一兵,在自己的战位上脚踏实地地寻求突破和发展,提高自主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创新型军营建设,不做旁观者而要做参与者,这才是他敢向世界级难题发起挑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