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马里维和部队执行任务片段|闪亮在西非的中国名片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王宏阳 刘晓帅 贾春明 发布:2019-06-12 08:26:17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西非马里,撒哈拉沙漠最南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不少人对于撒哈拉的最初印象,可能来自一幅幅壮阔而唯美的照片,让人心驰神往。

但人们也许不知道,马里武装派别林立、恐怖袭击频发、自然环境恶劣,马里维和任务区也是联合国维和人员伤亡严重的任务区,曾被联合国原秘书长潘基文称为“最危险的任务区,而没有之一。”

5月末,中国第六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圆满完成为期一年的国际维和任务凯旋。一年来,395名维和官兵在这片土地上勾勒出属于中国军人的色彩,让闪亮的中国印记刻在了西非土地。请关注《中国国防报》的报道——

闪亮在西非的中国名片

——第六批赴马里维和部队执行任务片段

■王宏阳 刘晓帅 贾春明

西非马里,撒哈拉沙漠最南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不少人对于撒哈拉的最初印象,可能来自一幅幅壮阔而唯美的照片,让人心驰神往。

但人们也许不知道,马里武装派别林立、恐怖袭击频发、自然环境恶劣,马里维和任务区也是联合国维和人员伤亡严重的任务区,曾被联合国原秘书长潘基文称为“最危险的任务区,而没有之一。”

5月末,中国第六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圆满完成为期一年的国际维和任务凯旋。一年来,395名维和官兵在这片土地上勾勒出属于中国军人的色彩,让闪亮的中国印记刻在了西非土地。

——编 者

国际舞台上擦亮中国军人名片

从接到维和任务那一刻起,“在马里,我们代表中国”这个信念,铁打铜铸般地印刻在中国第六批赴马里维和部队每个官兵的内心深处。

前不久代表中国维和部队参加联马团国际维和日活动的上士梁星,是工兵分队保障中队驾驶员兼修理工。2018年年初,听到中国第六批赴马里维和工兵分队集训队成立的消息后,他激动不已,赶紧去报了名。

“和平时期能够参加维和为国出征是何等的荣幸,作为军人我应该响应号召走出去,展示中国军人的风采!”

三月的陆军某野外靶场,风沙肆虐,寒风刺骨。集训官兵们调侃说,这里一天能经历四季,早晨像冬天,中午像夏天,傍晚像春秋。但梁星和战友日夜鏖战,坚持了60多天,顺利完成包括5类96个课目,15类36种应急演练的单兵训练、专业训练、综合演练三个阶段的集训。

到了马里任务区,警卫分队快反分队班长林群用一组数据勾勒出他们的工作:在警卫分队的哨位上,48℃令人窒息的温度,16公斤的武器装具,2个小时的执勤,2升饮用水,3种防中暑药,每天3班昼夜替岗。除了传染疟疾的蚊子,还有咬人的驼蛛、剧毒的蝰蛇和斑蝥、携带登革热病毒的蜱虫不时出没。

“吃苦不言苦、铁肩勇担当,是维和官兵的真实写照。”已是第四次参加维和任务的工兵分队道桥中队班长岳振印,对他们中队曾在莫克营区进行帐篷及附属设施建设的过程记忆犹新。

时值盛夏,马里地表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官兵们强忍酷暑,肩挑手扛,像蚂蚁搬家似的把建材搬运至作业点。除了忍受恶劣的自然条件,还要面临随时可能遭受汽车炸弹袭击的危险。有的官兵手磨破了皮,有的肩膀渗出了血,大家一直坚持作业,比原计划提前了一个多星期完成了营地帐篷及附属设施建设任务。

一次停车休息,围观的非洲小孩用汉语说出“中国人民爱和平,中国军人好样的!”,一种责任感和荣誉感在岳振印心中油然而生。“代表祖国出征,作为军人义不容辞,是我再次戴上蓝盔走出国门的原因。而在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作为中国军人,我们在马里擦亮了中国名片,展现了大国担当!”

枪林弹雨中诠释使命担当

警报声响,10秒钟人员进入掩体,进出通道关闭,末端反馈情况,监控扫描判查。随着处置命令下达,1分钟内展开弹药领取、车辆发动、搜索救护等12个动作,3分钟内支援力量全部进入战位,10分钟内空运后送组完成前接伤员准备……

这是第六批赴马里维和警卫分队在马里形成的一连串肌肉记忆反应。也是这种战场意识和战斗习惯,让警卫分队的官兵在一年时间里共发现上报异常情况92起,稳妥处置突发事件69次,圆满完成了联马团东战区司令部及加奥超营的防卫任务。

“阿盖洛克的维和部队营区遭武装分子袭击,多人重伤急需抢救!”2019年1月20日6时,加奥中国二级医院接到战区通报后,第一时间派出医疗队。

1分钟做好急救准备,医疗分队空运后送组组长李良慧带领装甲救护车直奔加奥机场前接伤员,二级医院全体医务人员严阵以待。赶到事发地后,顾不得擦拭沾染在身上的血迹,军医孙战勇迅速带领随行人员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治,止血包扎、紧急输氧、心电监护、肾上腺素注射……不一会儿,孙医生全身就已被汗水浸透。

“把伤病员送到中国维和二级医院是最好的选择!他们是马里医术最高,医德最好的白衣天使!”看到一系列急救程序下来,奄奄一息的伤者情况趋于稳定,柬埔寨排爆连军医阿卡莎不禁感慨道。

一年来,医疗分队从4730余人次的超负荷日常接诊、1400余次检验检疫,到治疗1例登革热、53例恶性疟疾,再到抢救21名重伤员、3名病危患者、转运13具遗体……他们在闪亮的中国名片上,镂刻着生命敬畏与大爱胸襟,始终践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马里,平均一天就发生一起恐怖袭击,特别是驻地所在区域有武装派别大小百余个,多方冲突不断。工兵分队建筑中队中队长赵柄权告诉笔者,每晚在维和营区内都能听到不绝于耳的枪炮声。

“局势再危险,条件再艰苦,标准不能降!”赵柄权回忆起他们在联马团东战区称为“最危险地带”的梅纳卡执行营地防御设施构筑和板房搭建任务时,维和官兵冒着48℃以上高温,全时穿戴钢盔、防弹衣,平均每天高强度作业8小时,只为高标准完成施工任务。

最终,他们出动官兵850人次,各类工程机械310台次,累计装填沙箱1500余个,动用土方7000余立方米,奋战35个工作日,展示出了“中国标准”“中国速度”。联马团东战区司令阿纳苏玆准将看到梅纳卡营地崭新坚固的西门时不禁赞叹:“中国工兵攻坚克难、精益求精,提前高标准完成施工任务,堪称联马团典范!”

面对示威游行、暴乱、恐怖袭击等生死考验,工兵分队建筑中队班长钟翔宇坦言,说不怕是假的,“但当真正经历枪林弹雨时,我们所做的就是履行一名维和军人的职责与任务,因为戴上蓝盔,就代表了祖国。”

陌生土地上浇灌友谊之花

“我代表全校137名师生感谢中国维和军人的慷慨捐赠,是你们照亮了孩子们的求学之路!”2018年10月15日,在中国第六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向加奥市团结学校捐赠学习用品仪式上,该校校长西梅·卡嘎连连表示感谢。

团结学校位于加奥市第二区,由于多年的战乱和贫困,当地教育资源稀缺,不少学生因负担不起费用面临辍学。为增进中马两国人民的友谊,经过多方协调,中国第六批赴马里维和部队与加奥市教育机构建立友好联系,捐赠书包、足球等文体器材2000余件,有效改善了学校教学条件。

参加捐赠仪式的加奥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艾哈迈德·哈罗玆·迪肯感激道:“你们不但赠送我们学习用品,还帮助我们重建和平、走出战乱,你们是马里人民真正的朋友!”

2018年12月,一张马里少年与中国维和军人互相敬礼的照片吸引了不少中外民众的目光。

照片中,中国第6批赴马里维和工兵分队官兵正在加奥超级营地南侧执行阻绝壕挖掘任务,当地少年萨罗拉智看到中国维和军人时,兴奋地跑了过来,用一个“军礼”来感谢上个月中国军人为他受伤的手部及时进行消毒包扎,机枪手王俊伟进行了还礼,现场的笔者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感人一幕。

今年1月,工兵分队执行加奥超营南侧阻绝壕修复任务时,当地一个少年一只手充当书包背带,另一只手端着铁碗,铁碗里有一小袋米粟,微笑着向报道员陈博打招呼,陈博看到后,随手将口袋里的画笔送给了这名少年。只见他欢喜万分仔细打量后,从书包里掏出一个小纸片,放在左手上,小心翼翼勾勒着笔画。画好后,慎重地双手捧起纸片送给了陈博。

1 2 3

责任编辑:孙智英

相关稿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