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肃 空军原政治部文工团一级编剧
事迹简介:
阎肃,男,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5月出生,1953年6月入伍,河北保定人,生前系空军原政治部文工团一级编剧。从艺60余年,他以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始终模范践行党的文艺路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战斗在讴歌主旋律、弘扬民族精神第一线,创作了《江姐》、《党的女儿》、《我爱祖国的蓝天》等一大批红色经典,推出1000多部(首)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参与策划100多场重大文艺活动。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先后荣获“中国歌剧艺术终身成就奖”等多个重大奖项,当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被中组部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事迹材料:
对党充满深厚感情 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阎肃从年轻时选择信仰共产主义,就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党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1949年,还在重庆大学上学的阎肃,就秘密参加了党领导的外围组织,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
1953年入党、参军后,阎肃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定格在做党的文艺战线忠诚战士上,把对党的忠诚融入文艺创作,把歌颂党、鼓舞人民、激励军心士气作为己任,旗帜鲜明地与各种错误文化思潮作斗争。
2007年前后,社会上出现了利用网络恶搞红色经典、传播恶俗萎靡歌曲之风,他联合40位著名艺术家发出“传承红色经典、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倡议,相继参加江西等地组织的大规模红歌会,并担任中国红歌会终审评委,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共鸣。
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提出军事文艺需要坚持“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受到高度肯定,被总结为强军文化的“风花雪月”。
对艺术精益求精 弘扬时代主旋律、汇聚正能量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走在时代前面,是不是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阎肃艺术生涯的真诚告白。他始终站立在时代潮头,模范执行党的文艺路线,忠实履行一名文艺战士的神圣职责。
1962年,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和“大跃进”的严重挫折后,不少人对新中国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存有疑虑,阎肃从小说《红岩》中得到灵感,一气呵成了《江姐》剧本,经过两年多的反复修改、排演、打磨,于1964年9月公演,一年内演出257场。
这部歌剧凝练升华的“雪压不弯、风吹不倒,信念不变、矢志不移”的“红梅精神”,极大地振奋了党心、军心、民心。现已5次复排演出1000多场,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的奇迹,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阎肃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注重掌握时代信息,保持观念不落伍。1984年以来,他多次参加大型文艺演出的创意设计、总体策划和撰稿工作,先后参与策划了20多台央视“春晚”、历年“双拥晚会”、历届全军文艺汇演,参与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编创等,产生巨大影响,被誉为文学艺术界的“常青树”。
对基层官兵倾注真情 满怀青春激情奋斗在一线
让每一首军歌成为激励官兵的“冲锋号”,是阎肃坚持不懈的艺术追求。他始终把根扎在军营,用爱倾情回报部队,将艺术才华奉献给广大官兵。他曾说:“什么都可放弃,但唯有这身军装最难舍弃。”他始终把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为了使作品贴近部队、贴近官兵,几乎走遍了空军所有的部队,机场、阵地、海岛、高原、边防哨所……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歌声。
1960年,阎肃到空军航空兵某部当兵锻炼,和战士们打成一片,建立了深厚感情,捕捉到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创作了传唱50多年、经久不衰的《我爱祖国的蓝天》。
1964年12月,他从西宁去西藏体验生活,顶风冒雪跋涉18天,到达海拔5000多米、零下40多摄氏度的气象站,高原反应异常强烈,他咬牙坚持完成采访,写出反映高原官兵生活的《雪域高原》剧本。《军营男子汉》、《长城长》等一大批军旅歌曲,都是他深入一线创作出来的。他还利用下部队采风的机会,为官兵讲课辅导,培养文艺骨干,创作百余首军歌、师歌、团歌,深受官兵欢迎。
对自己严格要求,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和普通一兵的本色。作为享誉全国全军的艺术家,阎肃从没有把自己当成名家大腕,而是以一名普通老兵、普通党员、普通文艺工作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经常说,“得意时不能凌驾在组织之上,失意时不能游离于组织之外”。每月领到工资第一件事,就是向党小组长交纳党费。2008年,他主动参加汶川抗震救灾义演,并从积蓄中拿出2万多元交纳“特殊党费”。
阎肃居功不自傲、艺高不自满,只要是组织交给的任务,他都积极完成;只要对团队有利的事情,他都积极支持,从不考虑个人的得失。面对物质诱惑,他坚守底线,洁身自好。改革开放之初,有人提出用北京一套楼房请他写歌,他说:“不是自己的东西,一点都不能伸手!”他甘当人梯,坚持用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年轻演职人员,用50多年的心血把一代代“江姐”送上舞台、推上艺术大道。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一大批词作家、作曲家和优秀青年演员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