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纪念大会,庆祝建校120年周年。校友代表黄旭华和在校生分享自己理解的“交大精神”。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无怨无悔,用一生诠释对国家的忠,就是对家的孝
在很多人眼中,这几乎是不可思议之事。为了工作上的保密,黄旭华像核潜艇一样,整整“深潜”了30年没有回家。离家研制核潜艇时,刚三十出头,等到回家见到亲人时,他已是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了。
在夫人李世英看来,黄旭华好像永远没有歇一歇的时候,有时甚至有些“痴傻”。有一回,黄旭华思考技术问题太入迷,出门时竟没发现左右脚的鞋穿反了,一路走到办公室。
平日在家,黄旭华只顾趴在书桌前埋头科研,饭也不吃,头发长了也不管。“他说去理发店要排队很久,浪费时间。”无奈之下,李世英只得买了理发工具,在家为黄旭华剪头发。这一剪,就是大半辈子。
黄旭华爱好音乐,口琴吹得漂亮,但他又是那么忙,一架扬琴摆在角落落了灰,等到想起来弹,弦已经坏了。
自称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不称职的丈夫、不称职的父亲” ,黄旭华对家人满是愧疚。
“我要感谢我的夫人,我要上艇深潜,她支持我;父亲去世我不能回家奔丧,她理解我;女儿小时候摔倒在山沟,在医院躺了九天九夜,怕影响我工作,她一人承担了下来,我回到家里才知道……我代表所有科研人员感谢她和所有女同志!”
1987年,上海一家杂志刊登了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讲述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黄旭华把杂志寄给了远方的母亲。母亲含着泪一遍遍地读,还把兄弟姐妹叫到跟前说,“三哥的事,你们要理解,要谅解他。”
自古忠孝难两全,黄旭华正是用一生诠释了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黄旭华的视力一度因严重白内障受到影响,七八年里,甚至看不清女儿的脸。痴翁的眼神黯淡了下去,自觉科研生涯走到了尽头。
2018年,黄旭华做完白内障手术,摘下纱布的那一刻,他连手机上的小字都能看清了,乐得像个孩子一般。
九旬高龄的黄旭华眼睛依然炯炯有神,他身上那股热情和干劲,亦如六十年前一样。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