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干达干旱的收获》
比如“荷赛”获奖作品《乌干达干旱的收获》,我们可以想像当时的拍摄场景:国际救援组织的官员到干旱灾区视察,看到孩子枯瘦的身躯,禁不住蹲下身来抚摸孩子。这个细节无疑令摄影记者惊喜,因为这个举动能代表某种深刻的意义。为了取得更明显的视觉效果,摄影记者小小地干预了一下现场,他让白人官员用白胖的大手托住了孩子干枯瘦弱的小手,迅速拍下了特写。这白与黑、大与小、肥与瘦的强烈对比,太震撼人心了!震撼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赢得同情,为了煽情,为了国际援助的项目。拨款救援的计划实现了,人道主义精神胜利了。还要来讨论照片是“抓”还是“摆”的吗?似乎不必了,答案已经有了。
比如09年阅兵,空军组织三代战机飞行训练。我们的特约记者跟着上歼击机拍摄,这无疑是现场抓拍。但在实施过程中,事先跟部队沟通好,让他们飞什么队形,按怎样的预定航道飞,空中做什么动作,甚至在飞行中飞行员也跟拍摄者通话,询问还要怎么飞、做那些动作?这算不算“摆拍”?
但有些摆拍,我们就不能苟同,甚至不能容忍。比如把拍摄对象“打死”了拍。摆的过程中严重干预,或者说像摆弄木偶一样摆布拍摄对象,为了画面好看,摆了一个非常别扭的姿势,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常识,还不让人动。这就令人无法容忍了。还比如前一段武警某部李海等人摆拍的假照片,完全脱离了生活的真实,无中生有,胡编乱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