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事摄影家>>周朝荣专栏>>摄影理论 >>正文
新时期军事摄影的创作走向
来源:中国军事图片中心      作者:解放军报记者周朝荣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10日11:16

《南沙——琴声悠悠寄相思》 周朝荣

    ●创作手法:从“浮浅”走向深入

    80年代中期,我国摄影界曾为“摆拍”和“抓拍”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和较量。一大批中青年摄影家率先打破了僵化、老化的创作观念,理论上与“摆拍”展开论战,实践中以现场抓拍的优秀作品,向“摆拍”猛烈抨击,以实际行动与“摆拍”决裂。这一时期,军事摄影家武治义、袁学军、乔天富、李前光等一批中青年骨干,成为军事摄影创作“抓拍”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实践者。而解放军画报和全军最权威的新闻媒体——解放军报,作为军队摄影创作的组织、指导者,则为军事摄影创作摆脱“组织摆布”的困扰,开创“现场抓拍”新风,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进入90年代,抓拍已经成为军事摄影创作的主流,因为从创作规律来说,这也是军事摄影这一特定题材所决定的。金戈铁马,龙腾虎跃,枪林弹雨,烽火硝烟,可以抓拍的精彩瞬间比比皆是。战争年代老一辈军事摄影人在环境极其危险、物质器材极其简陋短缺的困难条件下,冒着流血牺牲的代价,创作出一大批现场抓拍作品,就是有力的证明。

    创作观念直接影响到创作手法。观念的开放,带来了创作手法从“浮浅”的组织摆布,走向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的现场抓拍。2000年以后,随着摄影器材的逐步高科技化和数字影像技术的成熟,抓拍更是让人得心应手,这也为军事摄影创作从物质上注入极大的活力。从历届影展比赛中我们看到,军事摄影创作正在日臻成熟,那种浮浅的、表面化、模式化的作品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大批反映时代军营生活、深刻解读军营现实、蕴含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2001年全军影展获奖作品《雪域亲情》(柳军摄)、《英雄探妻》(袁学军摄)、《遨游南沙》(周朝荣摄);2004年全军影展获奖作品《阿里 最后的诀别——一个年轻士兵的葬礼》(乔林生摄)、《缤纷世界》(李靖摄)、《男儿壮志》(李华敏摄);2007年全军影展获奖作品《来自太空的影像》(费俊龙、聂海胜摄)、《冲过激流》(陆建东摄)、《妈妈看到我了吗》(陈双维摄)、《小站一家人》(傅江宁摄);2009年全军影展获奖作品《托举生命》(刘应华摄)、《在海拔5600米》(王卫东摄)、《夫妻守岛24载》(王冠军摄)等,朴实无华的画面中,无不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作品由“浮浅”走向蕴含深刻思想内涵的同时,一批有追求的军事摄影家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是军事摄影创作走向深入的根本体现。乔天富、王建民、袁学军、李靖、岱天荣等,注重国防和军事领域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历史记录,几十年如一日,努力践行“第一时间在现场”的纪实摄影风格,在各种战事、重要军演、非战争军事行动、重大典型宣传、重特大灾难事故中,始终不渝坚持不缺场。他们拍摄创作的大量以纪实为主的军事摄影作品,富有浓郁厚重的历史感、真实可信的见证功能、为历史存真的摄影纪实本质特征。

    而各大军区、各军兵种的军事摄影家们,则立足各自不同的特色领域,发挥各自专业的特色,扬长避短,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辛勤耕耘。他们不为外面的花花世界所诱惑,而是深深地扎根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十几年、几十年沉下心来,潜心研究探索,成就颇丰。空军摄影家刘应华、沈玲、崔文斌、贲道春;海军摄影家查春明、王松岐,总参摄影家吴苏琳,总装摄影家秦宪安,沈阳军区摄影家线云强,南京军区摄影家范钦尧,广州军区摄影家覃明章,成都军区摄影家罗顺裕,济南军区摄影家施文标等,就是在各自军区和兵种单位的岗位上努力探索,有所作为的。其中,刘应华和沈玲尤为努力,他们不仅仅身入现场,更是心入现场,勇于吃苦,勤于探索,善于思考,成就显著,为全军摄影人所钦佩和称道。

(编辑:赵阳)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