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事摄影家>>周朝荣专栏>>摄影理论 >>正文
新时期军事摄影的创作走向
来源:中国军事图片中心      作者:解放军报记者周朝荣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10日11:16

《英雄探妻》 袁学军

    ●题材选择:从“单一”走向多样

    进入90年代,军事摄影创作逐步成熟起来。过去受“左”的干扰只讲“突出政治”“题材决定论”,只选择重大题材,只拍摄英雄模范人物,片面追求表现形式“高大完美”的“单一”创作模式,被军事摄影人无情地抛弃了。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开拓了军事摄影创作的新天地,创作题材也从“单一”走向多样化。

    记得80年代初期,全军规模的一次摄影艺术展览留言簿上,有位观众在看完影展后留下这样一句中肯的评语:“一堆钢铁的陈列”。这里使用了“中肯”一词,是我们站在今天的认识程度上对这一评语的特定评价。而在当时,大多数军事摄影人是难以认同这一评语的,甚至时至今日还有人对此评语耿耿于怀。但凡是当年参与影展组织创作的人和当年参观过影展的人,都不能否认这样的事实,那就是当年的军事摄影创作视角确实比较狭窄,题材较为单一。影展的重点是展示飞机、军舰、坦克、大炮等钢铁装备和训练场上烽火硝烟的威武雄壮,突出宣扬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和军人令行禁止、高度集中统一的铁的纪律。而贴近军营最基层的丰富多采的生活场景和反映军人内心深处七情六欲等复杂情感的作品,却相对偏少。这不能怪军事摄影人创作视野的狭窄,实在是当时的政治气候使然,是军队的特殊政治地位决定的。究其根源,无外乎“左”的框框还没有彻底打破,片面理解了“突出主旋律”而忽视了“提倡多样化”,以为军队只能展示阳刚美、英雄气,儿女情长不属于军人。

    创作题材的“单一”,还有另外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摄影人急功近利、成名成家的“获奖情结”和“金牌情结”。从8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摄影界已然形成一股“参赛热”和“夺奖热”。全国各地,各种规模和形式的影展比赛难以计数,奖牌名利的刺激把摄影人的胃口高高吊起。以发表、入选、获奖、入会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加上摄影对于现代科技的依赖性和创作成功的机遇性,造就了众多的机遇型摄影家。而这些人的“成功”,又刺激了更多摄影人的侥幸心理。在军队,这种情形也相当严重。一幅获奖作品,可能使一名普通战士立功受奖、成名成家,也能使一个普通士兵转为干部,改变其终生的命运。这种诱惑力对于20岁左右的年轻人是巨大的,而这种事例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巨大的精神和物质诱惑像一股魔力,驱使众多的摄影人为之奋斗。如此恶性循环,导致了摄影人健康人格的萎缩。沽名钓誉,必然助长“迎合”、“趋同”意识。一幅作品在全国大赛或某个重要的比赛中获得大奖,必然引来一大帮追随者,雷同、相似的作品接踵而至。一段时期内,摄影创作中的“雷同现象”和创作题材撞车、创作手法惊人地相似等现象屡禁不止。商品经济激发的种种浮躁与困惑,金牌的误区等等,催生了一批盲从的摄影人。而这些人由于创作目的的失落和生活积累的必然肤浅,共同造成了创作题材的单一。

    但现实是无情的。机遇不会永远垂青那些侥幸的“投机取巧”者。摄影创作大潮大浪淘沙,无情地淘汰了一批又一批“急功近利”的摄影人。残酷的现实逼迫摄影人痛苦、思考、觉醒、奋起,探寻属于自己的奋斗之路。就在这种痛苦的煎熬中,一批有思想、有追求、有奋斗进取精神的军事摄影家脱颖而出。袁学军、乔天富、王建民、线云强、柳军、岱天荣、李刚等有个性的军事摄影家成为这一时期各类影展比赛的频频获奖者。而他们的获奖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题材的多样化,没有一幅作品是模仿和抄袭别人的创作。他们的成功,从另一个侧面给军事摄影人以启示: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永远不要去模仿和重复别人。

    在这些摄影骨干的带动下,军事摄影人在创作实践中踏踏实实地探索和追求,军事摄影创作题材单一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前面提到的历届全国影展和全军影展中,军事题材的创作面就大大拓展。2000年以后,在全国摄影艺术创作繁荣发展大潮的推动下,军事摄影创作也大踏步地走向“多样化”。成熟的军事摄影家不仅注重记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进展,注重记录军队重大的历史事件,注重记录崇高伟岸、昂扬向上的主旋律题材,而且更多地将创作的视野指向了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指向军营生活的更深层次,注重挖掘军人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以个体军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折射当代军人理想追求的大主题。

    军事摄影家们创作出一批特别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细腻刻画的作品,通过普通官兵的日常生活场景,以小见大,展示人物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阐述重大的现实主题,读来令人久久回味,发人深思!袁学军的《英雄探妻》、柳军的《国事•家事……》、周朝荣的《5分钟情话》、王卫东的《拥抱神仙湾》和《泪个蛋蛋流啊,冻成了冰》等,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作为军人,这样的场景不难见到,但如此自然而巧妙地捕捉住这些典型瞬间却是相当有难度的。在这些作品中,军人面对国事与家事的矛盾心情,透过生动细腻的形象刻画,让我们读来心情沉重。是啊,作为戍边军人,军营是“大家”,国家更是“大家”。而个人的小家庭则是“小家”。但小家的利益与个体的军人本身关系更加密切。一个不爱妻子孩子,不爱自己小家庭的人,何谈去爱军队、爱国家这个“大家”!但是,在“大家”与“小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军人应该如何面对,如何处理?这一批作品正是在这“两难”的问题上,用形象的视觉语言为边关军人,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大大的“?”号。应该说,像这类反映人物内心深处复杂情感的题材,用视觉语言是很难表现和把握的。而这些作品正是在这一点上进行探索和突破,并获得了成功。这是军事摄影创作的难能可贵之点。

    类似这样感人至深的事情,类似这样让人心酸落泪的故事,在人迹罕至的边关海岛,在那些叫不出名的深山大漠,在最基层的连队哨卡,还有很多很多。这难道不正是军事摄影应该捕捉的瞬间吗?这难道不正是需要我们竭尽全力地反映的吗?只有这些看似细微的小题材、小场景、小情节丰富多采了,军事摄影的主旋律才能更加浑厚、充实、雄壮、激昂!

(编辑:赵阳)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