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一圈儿——读报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每个人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而新闻摄影,又是一项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劳动,它所生产的“产品”,也应该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不得不常常感叹,新闻照片为什么总是出现雷同、重复的东西,看起来总是似曾相识?比如,在军事新闻摄影报道中,从老总到夜班值班主任,再到各版面编辑和图片编辑,都在惊叹来稿中“围一圈人”、“举拳宣誓”、“黑板报前”、“敲锣打鼓”类的照片那么多,而且是那么惊人地相似。什么原因使得基层部队大量的新闻图片来稿都往这几条窄路上拥挤?本来全军部队兵种不同,承担的使命任务不同,训练内容和方法不同,驻地生活环境不同,南北东西各自的特色也不同,本应是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汇聚成的新闻富矿,怎么到了新闻照片上,就变得如此单一和相似呢?
这倒使我想起2002年参加第45届“荷赛”获奖作品北京展新闻发布会的情景。在这个发布会上,“荷赛”中国新闻摄影讲习班教员瑞泽•德嘉逖(Reza Deghati)回答中国记者的提问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新闻摄影不能像‘麦当劳’那样在世界各地有一个统一制作的标准。中国的新闻摄影记者不要模仿西方记者,要有自己的特色。我的摄影作品保持了我的特色,伊朗、伊斯兰的特色。”(未经本人确认,大意如此)和瑞泽一起来中国担任新闻摄影讲习班教员的“荷赛”评审团成员罗伯特•普莱吉,也强调了中国新闻摄影记者要保持自己的特色,要用自己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反映自己的国家及其现状,并设法把自己的作品向世界推荐。
“新闻摄影不能像‘麦当劳’那样在世界各地有一个统一制作的标准”,“摄影记者要用自己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这些话说的多好啊。但是,这些话不是出自中国新闻摄影记者之口,而是外国摄影记者对中国新闻摄影人的谆谆忠告,这就耐人寻味了!
我们的新闻照片来稿之所以“围一圈子”、“举拳宣誓”、“黑板报前”、“敲锣打鼓”等内容和画面相似雷同的太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老外所说的“像制作‘麦当劳’那样,沿用了统一的制作标准”。可不是吗!麦当劳的产品无论在世界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哪个角落,其选材、加工、烤制的工艺标准是严格一致的,所以它的口味和品质才能保持不变。在全世界各地所有的麦当劳快餐店里,你见到的永远是巨无霸、麦香鸡、麦香鱼、炸薯条、冰可乐等主打品种,很少能找到更多的花样。
其实不仅是瑞泽·德嘉逖和罗伯特·普莱吉这样认为,很多国外著名的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都有这样的感受。《人民摄影》报2003年5月14日刊登的新华社中国特稿摄影记者曾璜等与美国报纸图片编辑班加朗·巴林克《谈中美新闻摄影》中,也特别提出了这样的忠告。班加朗·巴林克谈到在上海和昆明的采访工作经历时说:“……有一次,我去拍摄一个集体婚礼,我注意到很多中国的摄影记者追随我的拍摄路线拍摄,我到哪里他们也会拥到哪里,这让我很诧异。因为,毕竟我是作为一个外国人来拍摄这个事情的,所以我所拍的也只能是我们美国人不了解而且觉得有趣的东西。但是对于他们来讲,拍摄应结合自己对于事件已有的认识去挖掘更深和更新的东西,不应模仿我,我的角度并不见得就是好的。美国的摄影记者一般不会这样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