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5日,第15团官兵开始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进军和田。资料照片
70年前,为解放新疆和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野战军第1兵团第2军第5师第15团官兵——
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
■张 虎 许必成 范进军
1949年12月5日,第15团官兵开始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进军和田。 资料照片 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 资料照片 塔克拉玛干,维吾尔语的意思是“进去出不来”,该沙漠位于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荒凉和美丽之中蕴含着无处不在的威胁:沙漠属于干燥气候带,昼夜温差大,夏季酷热,温度最高可达60摄氏度;冬季严寒,温度最低可达零下30摄氏度。雨量极少,平均年降水不超过 100 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发量却高达 2500-3400 毫米;沙漠风多而大,特别是风口地带,狂风到来,飞沙走石。
1.
1949年9月底,新疆和平解放,但是在和田地区仍有一小撮反革命分子试图叛乱,上级命令刚刚到达阿克苏的解放军第1野战军第1兵团第2军第5师第15团尽快进入和田解放人民。时间紧急,部队选择史无前例的行军——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12月5日,第15团的1580名官兵,奉命从阿克苏出发南行,历经15个昼夜的艰苦行程,用双脚征服了被西方探险家称作“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滚滚黄沙之中走出了一条胜利之路,为和田解放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当时,摆在第15团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条是沿公路经喀什、莎车到和田;另一条是过巴楚,顺叶尔羌河到莎车,再转走和田;第三条道路则是沿着和田河,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直奔和田。大部队没有汽车,只能徒步行军。走前两条路,都是通衢大道,沿途有人有水,行军自然方便,但是要绕五六百里路,多走五六天。走第三条路,意味着第15团的官兵要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间穿行,一场沙尘暴随时可能埋没整支队伍。而部队这么多人步行通过它,从古至今还是头一次。
时间,时间,最要紧的就是时间!
为了争取时间,早日粉碎敌人的阴谋,解放和田人民,部队大胆做出前人想都不敢想的决定:选择第三条道路——直线前进,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同时决定,由团长蒋玉和、政治处主任刘月率领一支小分队乘车沿公路先行到和田开展工作。
2.
和田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必经之地,内连阿克苏、喀什地区,外与印度、巴基斯坦接壤。解放前,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压榨剥削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人民生活困苦万分,是天山以南最闭塞的穷乡僻壤。纵然茫茫大漠,滚滚流沙,随时可能吞噬人们的生命,但一想到要去解放水深火热之中的和田人民,解放军官兵都斗志昂扬,二营机枪连战士郭光贵表示:“哪怕两条腿杆子走断了,我爬也要爬到和田去!”
部队要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消息传出后,阿克苏地区的各族人民都不遗余力地支援部队。各族群众给部队准备了许多大米、白面和马料以及100多顶帐篷、300多峰骆驼和200多匹马、驴。有经验的老猎人和商贩,也都争相报名要给部队当向导。各族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和鼓励,极大激发了第15团官兵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必胜信心。
12月5日清晨,天气晴朗,一轮红日刚爬过高高的白杨树梢,广场上、街道旁,成千上万的各族群众敲锣打鼓,跳着舞、唱着歌,欢送部队出征。一声军号响起,第15团官兵雄赳赳气昂昂,以无比高昂的革命英雄气概高喊着“穿过大戈壁,长征见高低”的口号开进了茫茫大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