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网红”话使命①丨航天七勇士之徐虹的自述

来源: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徐虹 发布:2019-07-02 20:28:06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当年创业是个什么样的情景?

1961年,我正读高一,成绩还不错。我父亲是个老红军,父亲考虑国家需要,想让我去当兵。当时我个人的想法是准备考大学。但父母非要让我锻炼,母亲亲自把我送上车。就这样,我到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建起来的。当时有句话:“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遍地无人烟,风吹石头跑”。这是现在许多人难以想象的。到单位那年,正值3年自然灾害,部队吃饭都非常困难,机关每人每月定量供应38斤粮食,部队是45斤,没有菜,但这其实也往往保证不了。为了填饱肚子,大家打沙枣,后来这些也没有了,就把骆驼刺、甘草叶子碾碎了,掺在粮食里吃,有将近一半的人,包括许多专家都得了浮肿病、夜盲症。

当时,每人每天的副食品就是1小勺黄豆或者干菜,要么是一罐盐水。蔬菜、咸菜那是很珍贵的奢侈品。在当时东风1号任务成功以后,中队专门组织大家出去挖沙葱和野韭菜,回来拌了一盆,这就算是庆功宴的主菜了。

条件就是这么个条件,怎么办?周总理指示“科研试验+大寨”,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生产自救。我们这批兵到单位3天后,就拉到一个叫12号的地方,筑干打垒、修水库。当时的条件不像现在,没多少工程机械,更没有防护装备,全靠手刨肩扛,一些同志都带伤工作。更要命的是缺水。当时规定,每人每天定量半盆水,吃也是它,用也是它,喝都要节约,更别说洗漱,所有人的军装上都是一圈一圈的汗渍,大部分人半年洗不上澡。这样的生活,刚开始确实不适应,不少新兵受不了。

但那些从抗美援朝战场上下来的老党员、老兵真的不一样,一个个嗷嗷叫、往前冲!搬石头总挑个头大的搬,扛麻袋总挑分量重的扛,抬土方总要给新兵让一截子杠头。哪里危险、哪里任务重,哪里就有他们!这些人的精气神里透着那么一股子让人信、让人服的力量。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老指导员。他是朝鲜战场上负过伤的老兵,身体一直不好。那年冬天,部队给每个人只发了一套军棉衣,零下二十几摄氏度的戈壁滩,冷风从裤脚袖口钻进来,人一下子就冻透了。单位领导为解决大家保暖的问题,专门从上海协调了一批绒衣,但数量很有限,一个中队一百多号人只有12套。怎么分?老指导员提出“三不分”原则:党员不分、干部不分、班长骨干不分,只给新兵和身体弱的同志分。最后,12套绒衣拆成12件上衣、12件裤子,分给了24名新兵。从那一刻起,我们的心里感觉暖暖的,再苦再累,都值了!

参试官兵在试验阵地上表决心。

有人问:是什么样的力量在飞沙走石的戈壁大漠建起了尖端试验场?当时单位党委提出的一句口号就能回答这个问题。这就是“死就死在戈壁滩,埋就埋在青山头”!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就是以这种决心、这种勇气创造了人间奇迹。

1 2 3 4 5

责任编辑:孙智英

相关稿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