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成功(2017年5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中国面貌”系列述评】
创新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二
新华社记者陈芳、董瑞丰、胡喆
历史,公正地记录着一个国家走过的70年印迹。
从一穷二白起步,在砥砺奋进中开拓,世界深切感知着创新之中国。
每一秒钟,一辆汽车下线;
每一分钟,超过40家市场主体注册登记;
每一小时,20多万旅客乘高铁出行、500余万件快递被寄出签收……
东方大国的律动,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创新惊喜。7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始终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一切为了人民。
创新中国的跨越
历史的长河,静观时往往风平浪静,蓦然回首,才能体会波澜壮阔。
开国大典上,参与阅兵的飞行编队一共只有17架飞机,但没有“中国造”。为了飞出气势,这支“万国牌”飞行队,不得已绕回来再飞一圈。
小到火柴、螺钉,大到飞机、汽车,那时的中国,工业几乎为零,许多地方还是“刀耕火种”,这是共和国起步时面临的贫寒“家底”。
没有图纸,就从最简单的设计干起;没有电脑,就用算盘“打”出核心数据……
一路蹒跚、一路笃行,人们终于迎来了运20、C919、AG600大飞机“三兄弟”蓝天聚首,中国不再是“没有翅膀的雄鹰”。
岁月的脚步走过70个年头。
从技不如人落后挨打到矢志创新自立自强,古老中国不断焕发青春活力,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插上腾飞翅膀。
一条路,见证世纪变迁。
八达岭长城脚下,古代中国的伟大工程与当代中国的创新标记在这里邂逅,被誉为中国铁路发展“集大成者”的京张高铁完成全线铺轨。
在同样的起点和终点,一百年前,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全线通车。百年后,高速飞驰的“复兴号”将从长城正下方静静驶过。
一粒粮,关乎家与国。
河北省南皮县,东临渤海,地多盐碱。“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一首民谚,曾道尽当地民生之艰。
昔日盐碱荒地,今朝“渤海粮仓”。李振声,这位与袁隆平并称为“南袁北李”的老科学家,数十年专注研究小麦新品种,只为将“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一座桥,书写创造奇迹。
伶仃洋,南海进入珠江的咽喉要道。碧波之上,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飞架香港、澳门、珠海三地。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因大桥建设者们迸发出的创造伟力而气贯长虹。
回望历史,很少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苦难与辉煌;也很少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创新奋斗中始终坚持着同一个梦想。
70年波澜壮阔,创新是不断递进的旋律。
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创新,让中国人彻底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划出了一道急速的上升曲线;
从1952年1小时消费品零售额不足300万元,到1小时网上“买买买”就达11亿元。创新,让中国从过去的“世界工厂”变成“全球超市”;
从百废待兴到经济总量跨越90万亿元大关,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创新,让中国在70年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古老的东方大国从沉睡中苏醒,在持续迸发的加速度中,焕发出蓬勃的活力生机。
“一部新中国奋斗史,也是一部慷慨激昂的创新奋斗史,中国式创新让‘赶上世界’的强国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中科院院士韩启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