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邓世昌率领爱国官兵英勇杀敌的雕塑。
分“羹”而不动“奶酪”的变革——突破既得利益的羁绊,才能维护好国家安全发展利益
日本的历史学家屋太一发现,“功能体的共同体化”,是晚清军事变革失败的一大症结。晚清中国社会内部的不同利益集团,全部以自己狭隘的“小我”利益为出发点,而忘记整个社会组织这个“大我”的外在目标,忘记了国家、民族安全与发展的最大利益。
国内不少学者在探究晚清军事变革失败的原因时,常常归结为思想观念的陈旧落后,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不要忘了,思想观念是建立在物质形态基础之上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屁股”所在决定“脑袋”所向,思想观念常常是由利益观念派生而来的。正是清廷上下既得利益者的羁绊和利益集团的掣肘,成为晚清军事变革搞不下去的直接原因。
清朝当政者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据学者考证,北洋海防及北洋舰队的建设经费大致在3000万两白银左右,而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即用去2000余万两,这一举动使海防建设陷于停滞状态,导致本来大清定购的航速最快的“吉野”舰,最后没钱退货打折卖给了日本。
上行下效。由于不改革旧的专制制度,寄身在旧制度躯壳中的满汉权贵,被眼前狭小利益迷住了双眼。特别是以办洋务、整军备为名的官僚趁机“发改革财”,受命购买军舰者“中饱私囊”,筹措海军经费者“回扣屡抽”,负责军需供应者则“偷盗抵换”,工程项目、弹药制造等“以次充好”,军中吃空饷者更是数目惊人。“上下交征利”,“殊有蹙然不可终日之势”。
分改革的“一杯羹”容易,动自己的“奶酪”,哪怕一丁一点都很难。无论是早期洋务运动,还是后来“新政”阶段,当军事改革涉及切身利益时,许多改革的支持者、参与者,成为改革的反对者、阻碍者。
改革之难,难就难在要搬掉一些大小官僚的铁交椅。特别是戊戌“新政”威胁到权贵的职位时,这些人天天找慈禧太后又告又闹,要求“主持公道”,以致老佛爷“一巴掌”硬生生打断了变革的进程。
历史不堪回首,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庞大利益集团,最终成为社会和军事变革难以逾越的壁障。在中国历史上,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万历新政”,无不遭到厄运。
改革说到底,是对利益结构的调整和既定秩序的“颠覆”。晚清军事变革失败的历史启示我们,改革既要触动灵魂,也要触动利益,“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不敢向自己利益开刀的军事改革只能半途而废。革自己利益的命成功了,军事变革也就成功了。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优化现有体制结构和资源配置,不免涉及权力和利益重新分配问题。如何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是一个绕不过、避不开的“坎”。
改革中利益关系的调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我们习惯用“既得利益者”,来形容那些阻碍改革的人。实际上,在国家和军队改革的大盘子中,普惠式的改革基本不存在,调整利益格局必然面临博弈,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此一时或彼一时是既得利益者。改革进程中的每一步,都可能影响一些人的利益。
面对既得利益的羁绊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只有自觉站到强国强军的高度,拿出壮士断腕、自我革命的胆识和精神,敢于向自己开刀,敢于触动那些坚固的“奶酪”,同时形成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才能完成好深化军队改革任务,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