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图片专题>>2014年>>寻访甲午战争遗址>>相关报道 >>正文
《甲午的殇思》续篇:晚清的镜鉴
作者:刘新如      来源:解放军报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21日05:50

  “唯亲”而不用“贤”的变革——把握好选人用人导向,才能为推进军队改革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吏治腐败,用人不当——晚清军事变革失败的一大症结。

  李鸿章为北洋海军选择将领时,将有海军经验、学堂毕业和国外留学出身的专业人才排除在外,而把出身陆军、不懂海战的丁汝昌选为海军提督,究其原因,不外乎淮军旧部,与李同乡,对其惟命是从而已。就连舰上洋员都讥讽丁汝昌“不谙海航事务,实为傀儡提督”。

  在清军陆军将领中,不乏能征善战之才,但李鸿章挑选的陆军统帅叶志超,贪生懦弱,视钱如命,又无声望,只因出身“淮系”,所以被李鸿章视为嫡系,不断地委“小才”以“大用”。

  “邓公有恨遗‘吉野’,丁帅无能枉封侯”。晚清军官的晋升,不是靠战功,而是靠关系、靠出身。军中高级职位大都被幕僚、亲信、旧部、门客掌管。邓世昌是北洋海军中不可多得的懂海军、能作战的将领,但因年龄轻、资历浅、没关系,“虽贤智而终不得越”。

  “当今做官,须得内有门马,外有交游,又须钱钞应酬,广通声气,兄则三者无一焉,何怪仕宦之不达乎?”这是严复在给堂弟信中的一段话。20多岁回国被待以国士、到40岁还考不上举人的严复发此牢骚,揭示了清朝吏治腐败的实情,也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实情。 

  美国学者鲍威尔认为,“中国军队在1900年,像在1894-1895年时一样,最大的弱点是缺乏够格的官佐。”缺乏具有现代知识和现代战争素养的军官,无法培养符合现代战争要求的军事人才,始终是晚清军事教育最大的不足之处。那种以弓刀石和默写武经为主要内容的武举考试,已大大落后于时代潮流,却仍被清廷视为“成法”而坚持不改。 

  “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

  军事变革,惟在得人。军事变革的行为主体是人,人是军事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推进军队现代化,从制定政策、推行决策的最高统帅部的组成人员、专职施行机构的人员,到创新武器装备、军事思想、作战方式、编制体制、训练方式、管理教育等方面的指挥员及战斗员,需要组成一个杰出的人才群体。其选拔是否恰当,能力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军事变革的成败。

  选人用人是最好的“风向标”,吏治腐败是毁军亡国的第一破坏力。只有按能打仗、打胜仗的标准选人用人,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才能为深化军队改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

(责任编辑:孙智英)
相关图片

甲午海战启示中国海军:必须有积极进攻意识

环球时报:跳出甲午情结 不在自信自卑间摇摆

甲午之年反思120年前甲午之败

甲午的殇思——写在甲午战争两个甲子之年

实拍甲午战争大决战(组图)

外交部就“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答记者问

中日甲午战争老照片:清军重炮远胜日军

日本学习甲午战争解决钓鱼岛的背后

【组图】甲午战争:威海卫之战

中日舆论甲午战争已打响 这一次决不能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