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图片专题>>2014年 >>正文
海拔高 工作标准更高--空军驻藏部队发扬“甘巴拉精神”抓好纲要落实纪事
作者:张大森 本报特约记者袁道斌 张农科      来源:解放军报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4日10:24

  甘巴拉,冈底斯群山中一个激励了整整一代人的神奇山峰。空军雷达某团一站官兵,在海拔5374米的山巅上,树起了一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丰碑。1994年,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这个雷达站“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

  5年过去了,当记者再到“世界屋脊”、“生命禁区”采访,惊喜地发现,不仅甘巴拉雷达站和甘巴拉人长进了,而且整个驻藏空军部队也跟着甘巴拉这面旗帜长高了,基层建设和部队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为基层整体发展确立新坐标

  空军驻藏部队基层连队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海拔高,条件艰苦。所有雷达阵地平均海拔都在4900米以上,其艰苦程度和缺氧程度都居世界之最。然而,他们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用一流的工资标准和成绩赢得了荣誉,驻藏空军部队党委感到,甘巴拉这种“海拔高、工作标准更高”的精神,应该成为所有连队学习的榜样。甘巴拉雷达站被命名以后,他们要求所有的基层单位都要像甘巴拉雷达站那样高标准地工作。同时,空军驻藏部队和雷达某团两级党委书记从甘巴拉命名之日起,就与这个连队挂钩,依据《纲要》对该站的全面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做到对连队建设的优势和弱项清楚,成绩和问题清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梳理,分析了哪些是潜在问题,哪些是连队自身存在的问题,哪些是党委机关指导上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研究解决办法,适时对他们进行培养提高,使他们不断有新的经验供其他连队学习。雷达某团对新任主官上的第一课就是让他们到甘巴拉观摩,学习连队建设的经验;他们还注意发挥甘巴拉干部的骨干作用,把其他连队表现较好的排级干部调到甘巴拉任副职,让他们在那里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提高后,再调整到其他连队任主官。5年来,甘巴拉雷达站共有18名干部被送到其他连队任职。

  雷达某团战勤连,是一个长期不沾先进边的连队,管理混乱,伙食费超支,打架斗殴时有发生。1994年下半年,团党委下决心对连队主官进行调整,把在甘巴拉雷达站任过副指导员的郝新礼调到该连任指导员,郝指导员上任没几天就碰到一件事;那天,团里进入一级战备,警报拉响时外边正下着大雨,值班官兵站在屋檐下互相观望,谁也不出去,郝新礼二话没说,顶着大雨首先站到了操场上,官兵一看,没话可说,赶快跟了上来,跑步进入值班岗位。郝指导员在事后讲评中严肃地指出“警报就是命令,耽误战备值班,就是耽误战机,这就是学他们那种恪尽职守,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这事给连队官兵的震动很大。两位主官以此为契机,因势利导,及时在连队开展“学习甘巴拉,整顿连队作风”的活动,组织班以上干部骨干到甘巴拉雷达站参观学习。通过半年整改,连队面貌发生了变化,1995年连队跨入先进行列,并连续3年保持先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驻藏空军部队用长高了的甘巴拉作为参考系,提高工作标准,使基层连队建设驶入快车道。5年来,共有6个长期不沾先进边的后进连队一跃成为先进,有了17个过去一般的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基层建设出现了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可喜局面。

  为官兵扎根雪域高原注入动力源

  “爬上甘巴拉,我感受到的比甘巴拉自身还高还大甘巴拉精神。它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我肢下的路。”说这话的是一名叫刘瑞的山西籍战士。1997125日,还是新兵的刘瑞随驻藏空军部队组织首批年度新兵到甘巴拉阵地开展“第一课”教育。下午1时多,当车行至距阵地3公里时,卡车抛锚在山坡拐弯处。此时,阵地近在眼前,新战士兴奋不已,纷纷要步行上山,刘瑞也一个劲往前冲,可走出不到50米,就倒地起不来了,几名新战士赶上去,扶着他一步一步往山上赶。他们顶着8级寒风,经过2小时15分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海拔5374米的雷达阵地。刘瑞感慨地说,那一刻,山路使他领略了生命禁区的涵义,灵魂受到了震撼。

  驻藏空军部队党委“一班人”清醒认识到,广大指战员要在雪域高原恶劣的环境中生活、工作、战斗,需要甘巴拉人的一往无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用这种精神可以为官兵扎根雪域高原注入动力源,为基层建设创造新的增长点。因此,他们要求各级党组织不失时机地在广大官兵中宣传这种精神,激励他们立身做人。每至命名纪念日,空军驻藏部队都要掀起学习甘巴拉阵地开展“当一天甘巴拉人”的活动;每一次重要的教育,都要请甘巴拉人上课;每当新兵入伍、新干部进藏,都要安排他们参观甘巴拉荣誉室,给他们讲述甘巴拉人的故事,组织他们为甘巴拉人做一件好事。1995年以来,读甘巴拉书籍,讲甘巴拉人故事,唱甘巴拉歌曲,已经成为广大官兵的自学行动。

  在驻藏空军部队,广大官兵用甘巴拉精神实践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在采访中人们了解到,空军防藏部队36名团以上领导干部中,有12名在藏工作20年以上,这些领导干部用行动带头实践甘巴拉精神。有的一入伍就在西藏,如今仍然无怨无悔地战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的连个固定的家都没有,长期带着老婆孩子“打游击”。部队长黄鹤成是一名飞行干部,进藏近3年,经常深入基层,狠抓训练和管理。政治委员于曙光两次进藏工作,对甘巴拉雷达站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先后20多次上甘巴拉检查指导工作。在甘巴拉雷达站,我们见到了排长吕家宝、技师徐兴刚、田源,他们3位都是199112月入伍在甘巴拉当兵后,分别考取空军雷达学院,毕业时,3人又分别申请回到了甘巴拉雷达站,现已成为站里技术骨干。他们告诉我们,他们是甘巴拉培养成起来的,只有回到甘巴拉,心里才踏实,才无愧于甘巴拉人。自中央军委命名后分到该站的8名干部,在甘巴拉雷达站这个英雄的群体里,已经成为弘扬和实践甘巴拉精神的中坚力量。党支部委员、排长孔维同原在内地连队服役,去年从院校毕业时坚决要求上甘巴拉。他处处向老甘巴拉人看齐,努力发挥专长,协助站长抓好军事训练,受到官兵的普遍好评。

  为基层建造美好新家园

  当我们再次登上甘巴拉这座海拔5374米的英雄雷达站时,大雾将阵地裹得严严实实,气温接近摄氏零度,我们穿着两件毛衣,一下车便冻得瑟瑟发抖。官兵们赶紧把我们让进房间。这是一幢新建的永久性住房,保温性能极佳,我们的身子一下子就暖和了许多。学习室里有两个书柜,500余册图书;有一台人工制氧机,凡是上阵地的人,只要有高原反应,随时都可以吸到氧气;有电视机和卫星接收天线,打开电视机,只要上了卫星的节目都能收到。官兵们高兴地告诉我们,甘巴拉两年来的变化可大了,除了以上这些外,阵地上有了保温菜窖、保温小池、采光浴室和取暖设备,甘巴拉人永远告别了吃菜难、吃水难、取暖难、洗澡难的历史。

  其实,甘巴拉最大的变化是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全站13名干部都是近几年从军队院校申请上甘巴拉的,有一名本科生、2名大专生、10名中专生。他们个个都有自己的新作为。雷达技师肖成华是空军雷达学院毕业的本科生,他对老甘巴拉人的“甘愿吃苦精神‘发挥聪明才智,改造甘巴拉的恶劣自然环境,让未来的甘巴拉人少吃苦或不吃苦。

  在甘巴拉休整点,我们看到了他们3年前开垦的菜地,10余种蔬菜长势喜人,两个温室一个四季有蔬菜,保证了全站的自给;保温猪圈现有13头,已出栏8头,实现每月和重大节日杀一头猪的目标;营院里,他们自己动手建起两个花池,两块草坪,一个水泥篮球场。总之,甘巴拉人用自己勤奋的双手建造了一个美好的家园。

  西藏高原素有“三大、三少、三差”之说,即风大、沙大、昼夜温差大;地少、水少、氧气少;土差、路差、依托条件差。这给部队发展家副业生产带来很大困难。19938月,正当部队掀起学习甘巴拉精神热潮里,空军驻藏部队党委号召部队“发扬甘巴拉精神,每一人一把土,建造一分田。”从司令员、政委到每一个常委带头开荒种地,每人整理出两分地,掀起了大搞农副业生产的热潮。官兵们一锹锹开垦荒地,一点点挖土施肥,在新开的323亩菜地里,先后建成45个塑料大棚,77个温室,生产基地4个,养鸡声地770平方米,保温猪圈237间,使生产能力达到年产菜80余万公斤,产蛋2000公斤左右。所有大田菜地基本达到园田化,猪圈制式化标准。

  驻藏空军部队领导欣喜地告诉我们,在甘巴拉精神的激励下,官兵们通过5年的艰苦创业,所有雷达阵地结束了吃水、洗澡、取暖、吃菜难的历史。整个部队实现了人均两分地、5平方米的温室和3人一头猪的目标;所有连队都有一个好菜园、一个好猪圈;年肉菜自给率达80%以上,结束了长年吃脱水菜的历史;100%的连队实现中、晚餐保证“四菜一汤”,生产费、伙食费实现了双节余。

  (解放军报  1999年7月10日 15156号)

(责任编辑:孙智英)
相关图片

“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命名20周年之际新老甘巴拉人再相逢

好主官刘世国、陶宏20年后重聚甘巴拉

新兵杨雄:我是新一代的甘巴拉人

服役最长的老甘巴拉人王胜全

用相机记录英雄甘巴拉人——军旅著名摄影家张雷将海鸥数码相机送上甘巴拉雷达站

英雄永在!向“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牺牲烈士敬礼

凝望“神山”甘巴拉——成都军区空军“五级”主官培训剪影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