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世纪前,英国科学家曾断言:地球上高于海拔4500米的地区,属于“生命禁区”,人类将无法定居生活。
成空驻藏雷达某团官兵已在西藏高原驻守了38年。他们的雷达阵地平均海拔4988米,最高的海拔5374米,是世界上最高的人控雷达站。
1990年7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西藏时,曾肯定并赞扬驻西藏部队官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创业”。1994年6月28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驻西藏空军雷达某团一站“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
这称号来之不易,这荣誉当之无愧。甘巴拉雷达站既是驻西藏雷达某团的一个缩影,也是全团的一面旗帜。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记者第三次踏上西藏高原,第三次走进驻徐州雷达某团,探寻他们扎根雪域高原,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革命精神的不竭源泉。
“老西藏”的班子 “老西藏”的干劲
在驻西藏空军雷达某团,有一句口号叫得很响:“山高标准更高,缺氧不缺斗志”。据说,这口号是现任政委张才智提出来的,它不仅仅是对“老西藏”精神的一种概括、升华,也是团党委班子的真实写照和自身要求。
团党委现任班子成员有10人,其中团长张太恒、政委张才智、装备处处长朱惜光都已在西藏工作了20年以上,还有6名常委在西藏工作也超过了10年,可称得上是“老西藏”了。他们当中,有9人长期与家属子女分居两地,个人家庭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而且大多数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高原性疾病。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党的事业为重,以部队建设为重,始终以昂扬的奋斗精神安心边关,安心高原工作。
政委张才智一入伍就在这个团。26年来,他先后在两个远离团机关的雷达连队任过主官,工作都很出色。后来,他作为优秀指导员被直接提升为教导员。进入团党委班子后,不论是当政治处主任,还是当政委,他每年下部队都在60天以上。1999年4月,他待海拔5100米的雷达三站检查工作,由于大雪封山,需要步行3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阵地。他不顾强烈的高原反映和身体的不适,和年轻通知一起踏雪爬山。到达阵地后,由于疲劳过度,他的双腿已经不能站立行走,但他还是坚持让两名干部搀扶着按计划检查了阵地......
由于高原缺氧,从内地到高原都要有两三天的适应期,所以驻藏部队都沿用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从内地休假或出差回到部队,三天内自然休息,以适应缺氧环境。但张政委从来不享受这个待遇,回到部队后他不仅当天投入工作,还按时参加第二天的早操。所以,张政委在班子里威信高,绝不仅仅因为他是书记、资格老。
团长张太恒也是一位“老西藏”,在20多年的戍边生涯中,曾在两个海拔4900米以上的雷达连任过主官,是全团出了名的“铁连长”。那年,他奉命率全连架设通往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阵地的通信线路,100多根电线 杆要在青岗崖上凿出坑,埋好杆。他的虎口被撕裂,手掌打起了大血泡。眼看线路就要架通了,他却收到妻子去世的加急电报。团领导让他从阵地撤下来,回辽宁老家料理后事。等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时,妻子已经去世7天,6个月大的儿子已哭哑了嗓子。见此情景,张太恒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抱着妻子的遗体失声痛哭。可是,没过多久,部队有任务,发来电报让他归队。他把儿子交给父母,带着沉痛的心情返回了连队。
张太恒在藏北某雷达连任连长时,又做出了一件让官兵们敬佩的事。连队阵地距休整点480公里,阵地的给养都是连队休整点送上去的,张太恒调任连长不久,就遇到送给养的汽车翻在途中的意外情况。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满满一车主副食品全部翻进河沟里。张太恒带着两台车和20多我赶到时,只见3名押车的战士正站在河沟边冻得瑟瑟发抖,不知所措。张恒二话没说,纵身跳进冰冷刺骨的河里。见此情景,其他官兵也跟着呼啦啦往水里跳,把一借袋袋大米,一箱箱罐头往岸上送。整整两个多小时,落水的主副食品全部被打捞出来,但张太恒和官兵们全部被冻伤,他的双腿失去知觉,而且永久地落下了严重的膝关节病。
任团领导后,张太恒仍保持着那么一种精神,一股干劲。他常说,作为党员干部,事事就得冲在前面,只有这样,部队才能一呼百应。1998年底,一个雷达站战备油料告急,他立即带着运油车和生活给养车昼夜兼程赶往阵地。由于积雪太厚,汽车无法上山,他不顾强烈的高原反应。第一个抗起油桶,带领官兵往山上背油,连续干到第二天中午,硬是将5吨油料全部背上了海拔500多米的阵地。
说起团党委“一班人”的模范带头作用,官兵们无不由衷地敬佩,他们不仅在危急时刻敢喊“看我的”、“跟我来”,在平时的生活上也都表现出了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作用。团参谋长刘世国在班子里算是“小字辈”,可他的威信同样很高,这不仅仅因为他曾是“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的站长,更是因为他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
有一年冬天 ,山上阵地给养断了,官兵们半个多月没有吃上新鲜蔬菜,不少人嘴唇起泡、口角溃烂。炊事员见刘世国一开口讲话嘴上就流血,便从留做病号饭的大白菜上扯了几片叶子,炒好后端给了他。刘世国含着泪水批评了炊事员,并让炊事员把那点菜时做成一盆汤,分给了战士们。
每每讲到“一班人”的这些事迹,身为党委书记的张才智却是总异常平静而深沉地说:西藏很艰苦,需要有一种精神支撑着才能干下去。这种精神就是受到江主席肯定和赞扬的“老西藏”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作为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和官兵们同甘共苦、共患难,用自身的行动为官兵做出好样子,部队就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困难。
张政委的这番话,我们在基层连队采访时得到了验证——连队干部普遍反映,每次阵地换班确定上山人员时,都是连队干部的一件头疼事,因为所有的党员干部都争着上,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不论新战士还是才中雨,都积极要求上阵地值班,因此,做好在休整点留守人员的思想工作,便成为连队干部的一项任务。
阵地有“堡垒”连站有“红旗”
走进驻西藏空军雷达某团,有不少人曾提出过一个相同的问题:“你们的自然环境如此恶劣,生活条件召引艰苦,但官兵们思想却如此稳定,而且能够出色完成各项任务,这究竟靠的是什么?”张才智政委的回答自豪而有力:关键是有一批好党员。他们就像一面面雪山上的和,透射着一种信念,传诵着一种精神,积蓄着一种力量。
驻西藏雷达某团或许是空军建制团队中最艰苦、最分散的部队,所属雷达站不仅全部在高原,而且东西相距1700公里,南北相距900公里,最远的一个雷达站距团部1200公里。交通极为不便,加之每年都有大雪封山和泥石流断路,所以对各雷达站的独立生存和作战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鉴于此,团党委在严格按条例和各种规间制度管理部队的同时,时,特别注重加强了基层党支部建设。他们正对高原雷达站修整点和阵地分为两摊的实际,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在高山雷达站建立临时党支部的意见》。所以,在驻西藏雷达某团,每个雷达阵地都建有临时党支部,使阵地上真正有了“战斗堡垒”。
飞越世界屋脊的航线是开发西藏、建设西藏、保卫西藏的生命线,不仅连接西藏与内地,还连接着中国与世界。商机给雷达团的任务就是对外空中警戒和对内保障国内国际24条空中航线的雷达情报传递。终年守山头,对人是一种考验。如何才能让每一位官兵都时刻保持警惕,做到不辱使命?阵地临时党支部按照团党委同意部署,经常反复地组织光并学习江主席为驻藏空军所作的“加强西藏空房,戍边御敌建功”的题词,大讲军队建设面临的历史使命、霸权主义对我国的威胁、民族活动对边疆完全稳定带来的严重危害,引导官兵从“一切为打赢”的高度,牢固树立“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习武艺不精,不算合格兵”的思想。在抓好教育的同时,他们制定了《战备工作细则》、《雷达情报质量管理评比实施方案》和《科技练兵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组织开展练兵比武等活动,使每个官兵都把为了托起西藏的“空中桥梁”,当好住过八分之领空的忠实守护者,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
平时如痴,到了特殊情况发生时,党支部的作用就更显突出了。在一次运送战备物资中,三站的官兵在党支部的带领指挥下,经历了一场雪中两昼夜的战斗。那是一个大雪封山的日子,阵地油机用油告急,支部会开完后,站长王继富、指导员叶家宽带领26名官兵组成的背油队向雪山开进。叶指导员亮着嗓子对大家说:“同志们,油机断油,雷达就成了睁眼瞎,就是有九九八十一难挡在我们面前,也一定要把油送上阵地。”他们组织26人挖雪开道,轮流换班,昼夜不停,但只有站长始终不让人替换。此时战士们明白了,只要站长的铁锹没有停下,他们手中的铁锹也不能停下。6公里的雪道,官兵们整整哇了两个昼夜。不少人又累又饿,昏倒在雪地里,醒来后继续战斗,最后终于开通了雪道,把油背上了山,保证了“千里眼”的正常运转。
在连队党支部的带领下,每一位共产党员也都在尽最大的努力发挥这自己的作用。用战士们的话说,就是“党员、干部是一面面雪山红旗”。平时党员、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关键时刻他们有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一个冬日,一场大风卷走了某雷达站阵地的房顶,带班干部把两个病好附上较暖和的油机车里。其余的官兵4人一组挤在几部雷达车里。这时,党员、干部把中间位置让给战士,自己靠在紧挨车门的地方。夜里,气温降到零下20摄氏度,战士们睡着了,而党员、干部的半边身子却被冻麻木了。
位于5234米的某雷达阵地,每年11月大雪封山,一直到 来年5月才开始融化。蔬菜要每月往山上送,而送菜的卡车只能开到山脚下,菜要靠人背上去。每人背着20多斤菜,要踩着50多厘米厚的积雪往阵地爬上4公里。有资料表明,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躺着不动,心跳相当于内地负重40公斤行走时心跳的速率。官兵们往往爬上阵地就会瘫倒,个个脸色苍白,口喘粗气。然而,就是如此艰难的背菜,官兵们还是争着要求上。连队干部往往要安排党员、干部先上,特别是春节前一次背菜,年年都被党员、干部承包了。他们觉得,这是送给阵地上值班战友最好的礼物。
1998年10月,西藏那曲地区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根据上级的统一安排,雷达团要参加救灾工作,送一车油料和部分物资到灾区。大家都知道,这次任务非同一般,不仅又苦又累,还有生命危险。但是,任务一下达,团直汽车连的官兵还是都争着上,尤其是党员、干部,更是各不相让。最后,连队党支部决定,由两名干部和一名战士去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他们都是共产党员。
如今,向党员学习、向党员看齐,已成为雷达团官兵的自觉行动。在甘巴拉雷达站,每茬服役期满的老兵都会向党支部要求上山值最后一班岗。他们在山上阵地要满满地干上3个月。下山之际,油机员最后为油机加满油,记录员削好铅笔整齐地摆放在标图板前,操纵员把工作台擦了又擦。老兵们默默无言地走遍每间营房,每个角落,向每部雷达、油机告别。他们缓缓举起右臂,向高高飘扬的国旗行最后一个军礼。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一种光荣的传统、一种革命的精神,驻西藏雷达某团的一茬茬官兵才会以如此接力的形式,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高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也才能使得建团38年来安全引导军民航班、党和国家领导人专机以及歼击飞行训练46万多批、48万多架次,优质情报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空军报2001年3月8日第609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