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图片专题>>2014年 >>正文
英雄的甘巴拉——来自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的报告
      来源:空军报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4日10:24

甘巴拉的确苦甘愿为国苦

谁人知人民知党知首长知

望千里快准连守好大西南

齐拼搏创一流奉献在高原

                                       ——录甘巴拉雷达站全体官兵誓言以为题记

  在喜马拉雅群山中,有一座山叫甘巴拉,海拔5347米。成空雷达某团一连的阵地,就建在甘巴拉的山顶上。

  这是世界上最高的人控雷达站。

  1965年建站以来,官兵们在山上奋斗,树起了一座丰碑,谱写了一曲壮歌。

  你可知道,为了支撑起这沉甸甸的“世界之最”,官兵们作出了多少牺牲,付出了多少代价!

    “生命禁区”钢铁阵地

    甘巴拉,名副其实的“生命禁区”。

    这里缺氧。空气稀薄,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严重的缺氧使人头痛、胸闷、恶心、吃不下睡不着、记忆力减退,走几步就气喘嘘嘘、心跳加快。

    这里风大。每年有9个月要刮8级以上大风。老雷达兵说,有一年刮大风,把两只饿得敖敖叫的狼刮下了山谷。连队在阵地上立了块一米高的石碑,硬是让风给从座基处吹断了。雷达开机,天线竟让风吹得倒转。

    这里奇寒。终年见不到一棵青草,看不到一片绿叶。一年烤七八个月的火,吃五六个月的冰,深冬最冷时可达零下40度。

    于是,官兵们编了这样一段顺口溜:“甘巴拉,甘巴拉,伸手把天抓;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一步三喘气,四季穿棉袄。”

    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相联系的,是供给的困难。每当大雪封山,或联络中断,阵地上断菜断水,官兵们只好啃咸菜,吃黄豆、酱油泡饭或压缩干粮。

    然而,只要是革命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官兵们再苦再累无所惧。把这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区”,变成了令人肃然起敬的钢铁阵地。

    有一年初春,一场持续10多天的特大暴风雪,凶猛地吞噬了甘巴拉。山上油机面临停转,人员面临断炊的危险。而山下送上来的柴油和食品却被困在半山腰。当时的连长彭存礼,指导员樊华强各带一路人马,分别从山顶和被风雪围困的给养车处挖雪开道。他们轮流换班,昼夜不停,经过三天两夜的苦战,一条1米深、10公里长的雪路,终于挖通了。柴油和食品送上了阵地,轰轰的机器声一刻也没有停息。

    一天晚上,一阵飓风突然把数米高的电台发射天线刮断在地上,通信联络中断。通信排长黄高财朝战士们一挥手: “跟我来!”一场同狂风的搏斗开始了。十多名官兵咬着牙,抱着碗口粗的电线杆,使尽全身力气往上抬。刚抬起来,一阵狂风刮过,天线杆又倒下了。大家喘一阵,又开始新的努力。30分钟后,天线重新竖立起来。

    1991年的春节令甘巴拉官兵终生难忘。除夕晚上,大家正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突然刮起了大风。风一声比一声尖利,一阵比一阵凶猛,只听“劈里啪啦”一阵响,房顶上用二寸多的长钉钉死的铁皮,被风揭了去!除夕之夜,官兵们在露天的房间里冻得瑟瑟发抖。初一早晨,他们吃的稀饭;中午,他们只吃一个大白菜,无肉;晚上,把仅剩的7个猪蹄和花生米一起用高压锅煮了,算是最丰盛的晚餐。下午风小些,他们用背包带拴住身子,颤巍巍地爬上房顶重新钉铁皮。春节过得如此艰难,然而雪达兵器在他们的精心维护下,却始终处于良好状。

    雷达一连的官兵们,哪个不是钢铁阵地上的勇士!现任连长刘世国,知道阵地上刨冰化水是最累的活,每次都把棉袄一甩,只穿件运动衫带头抡洋镐,直累得脸色发白。去年,他从山下休整点上山68趟,在山上加起来有半年。现任指导员陶宏,在山上心跳每分钟达120次,但他咬者牙,坚持帮炊事员做饭,替油机员值夜班,上雷达车跟机,还要和同志们谈心,做思想政治工作。今年以来,有5次上山下山,他把驾驶室让给有病、高山反应严重的战士,自己“扒大厢”,在寒风中挺立着。还有,山上断水三日,油机班长杨绍喜到半山腰提回半桶水,累倒在油机前爬不起来;操纵员刘卫国反应厉害,晕倒在荧光屏前坚持不下岗;副连长朱能翰在山上吐了3次血不让人知道,每次上山都偷偷带上一包药;操纵员黄大荣患重感冒被送下山,只休息了7天就又坚决要求上了阵地;报务员朱英天天流鼻血,一次正在发报血流不止,别人替下他,他用冷水浇了浇头和鼻,就又端坐在报机前……

    甘巴拉呵甘巴拉,这一切,你都看到了吗?

    “苦地方,险地方,建功立业好地方”

    雷达一连的官兵们承认甘巴拉苦,但他们又豪迈地提出:

    “苦地方,险地方,建功立业好地方。”5374米的高峰,宛如一座巍然耸立的丰碑,记载着官兵们用无数个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创下的业绩,也像一个俯视人间的历史老人,默默地诉诉说着这群军营男子汉用青春、热血和生命锻造的故事。

    1990年的一天上午10时,一部雷达突然发生故障上一片模糊。按当天计划,l1时将有一架民航班机落地,有一批歼击机要进藏驻训。阵地值班室笼罩着一片紧张气氛。正患重感冒卧床的雷达技师晏德忠闻讯,一骨碌爬起来,带领大家紧急抢修。当他判断是天线系统出了故障,便顶着8级大风,冲出室外,爬上天线。天线以每分钟6圈的速度旋转。他头晕目眩,呼吸急促,但顽强地坚持着。经过30分钟的搏斗,才排除了故障。从天线车上下来时,神志恍惚、疲惫不堪的晏技师再也把握不住身子,一下子摔了下来,右额撞在石堆上,血流不止。至今,他的额头还留着一寸多长的疤痕。每当别人问起来,他总是风趣地说:“这是甘巴拉留给我一生的纪念。”

    去年9月上旬的一天,碧空万里,一个绝好的飞行日。雷达车里,操纵员阎存华和窦家敏全神贯注地盯着11号和12号空域。那里,两架歼击机正龙腾虎跃地进行攻击课目训练。他俩每隔10秒就报一次方位和高度,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两个空域临近边境,地形复杂,飞行员在航向处理一不慎,就可能发生严重后果。

    荧光屏上,两架战鹰争斗的轨迹清晰可见。“小心,飞机向边境去了!”阎存华急切的报点声,把在雷达车里的驻训部队领航参谋吓了一跳。他迅速核对数据,连忙呼叫飞行员返航。当迷航的飞机改变航向的时候,它们离边境线只有100多公里了。领航参谋紧握住操纵员的手,感激得什么似的。

    甘巴拉没有硝烟,没有炮声。但这里是西藏与内地、与东南亚各国联系的重要航空枢纽,每周有6架次国际航班途经这里到拉萨落地加油,因此荧光屏上有时处置的险情,并不亚于战场。

    今年616日下午两时,雷达操纵员朱益民去测高雷达机上替班,还没坐稳,就听到引导雷达操纵员窦家敏急切地问:“2号,国际航班高度多少?”朱益民一看荧光屏的显示,心中一紧,飞机实际高度只有4200米,比四周的山还低,而拉萨机场的海拔高度就有3700米。朱益民跑出雷达车一看,那架国际航班飞机正在两边山峰的夹缝中,贴着雅鲁藏布江的江面徐徐下降高度。

    “不好!飞机要在雅鲁藏布江上降落,高度4100米,快引导!”朱益民焦急的声音还没落,窦家敏就麻利地把险情、飞机高度和方位报给了团指挥所。在他们的引导下,国际航班飞机机头高昂,拉了起来,飞出两山夹缝后打了盘旋,终于对正跑道安全降落在拉萨机场。

    这就是甘巴拉雷达兵存在的价值,这就是甘巴拉雷达兵吃苦的意义,这就是甘巴拉丰碑上闪光的记叙。

    自从建站以来,官兵们在“生命禁区”里出色地覆行着自己的职责,安全引导军民航班机、中央首长专机20余万架次,雷达正常工作20多万小时,情报优质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连续13年被评为优质情报连,去年荣立了集体三等功。

    甘巴拉呵甘巴拉,这一切,你都记下了吗?

  雪染的风采   

    雪山上的雪莲花,在默默地开放。甘巴拉山上的雷达兵,在默默地奉献。

    让我们看看下面这3个故事吧。

    共产党员、志愿兵陈远书的妻子临产,3次来电报催他回去照顾。陈远书知道,妻子的要求并不过分,他自己也很想回去尽一分责任,可是,当时连队人手少战备任务重,他实在走不开呀!他默默地给妻子寄去300元钱,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一年后他探亲回家,才听乡亲们讲了当时的情景:那天下午,妻子拖着即将临产的身子翻晒稻谷,不知是劳累,还是用力过猛,一下子昏倒在晒谷场上。乡亲们赶紧找来手扶拖拉机,将她送往医院。妻子难产痛苦不堪,医生见状,严厉责备地说:“再晚来一会,大人、小孩都有生命危险,谁是她丈夫?太不尽心了!”妻子眼里刷地涌出泪水,艰难地说:“医生,不要责备他,他在西藏当兵……”医生一听,沉默地低下了头,什么也说不下去了。

    战士韩永普收到女朋友的来信,大家嚷着让他拆开分享快乐。韩永普想了想,对大家说,再有半月就是他的生日,到时候一定当众念给大家听。

    由于交通困难,山上的人盼信盼得厉害,看信是一种享受。副指导员郝新礼一次收了9封信。他舍不得一气看完,强忍着渴望过两天看一封,慢慢享受。韩永普收到情书要等半个月后再看,那是一种多么复杂的心情。

    韩永普生日那天,由于连续大风大雪,山上已经断菜十多天,战友们还是想法子用萝卜干、榨菜、海带做了6个菜,说是“六六顺”,又找来6个烟头,卷成两支烟,还备了l瓶葡萄酒。一切都准备好了,被围坐在中央的韩永普开始拆信,大家屏心静气地等他的好消息。没想到,看着看着,韩永普的脸色变了。原来这是一封“吹灯”信。房子里一片死寂。副指导员王平红着眼“霍”地站起来:“男子汉大丈夫,拿得起,放得下!来,大家干这碗酒!”大家端起碗来一饮而尽。随后,风雪弥漫的甘巴拉山头,响起了《血染的风采》的歌声。歌声是嘶哑的,然而是悲壮的。那是官兵们和着心血和眼泪在渲泄感情啊!

    许正兵是一位来自历史名城遵义的战士,18岁,聪明,活泼,两只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格外招人喜欢,是连队的吉他手、

“百灵鸟”。刚入伍那阵,他在内地雷训队实习,听说西藏有个最高最缺氧,自然环境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的甘巴拉雷达连,写了3次申请,要求上甘巴拉,他的申请被批准后,他曾高兴地弹了好一阵吉他。

    可是,他到底是一只雏燕,一颗幼苗。一上甘巴拉,他的高山反应特别厉害:头晕、呕吐,心跳每分钟120次,第三天他就病倒了,被送下山住进了医院。十几天后,他从医院出来,又坚决要求上了山。

    一连的官兵们至今还记得,许正兵是10日下午上的山,当晚他忍着严重反应,吃了一包方便面,弹了一曲吉他,还在日记本上写下了“我要求永远留在甘巴拉”的誓言。谁知第二天,他又病倒了。总值班员要他跟拉水车下山,他死死抓住床沿,流着眼泪恳求说:“让我再呆两天吧,听老兵说,一般挺过去一周就没事了。”可是,到13日上午,这位上进心特别强的可爱的小兵就再也没有醒来。他把自己水灵灵的18岁永远永远地献给了甘巴拉。

    每年清明,一连官兵都要列队来到烈士墓前,献上一束鲜花,或培上一锹黄土。没有眼泪,没有悲伤,有的只是默念:小许,我们的好战友,请安息吧!我们一定继承你的遗志,把工作干得更出色!

    甘巴拉呵甘巴拉,这一切,你不会忘记吧!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

    甘巴拉官兵作出的奉献,创下的业绩,党和人民没有忘记。

    他们先后10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空军首长的慰问嘉奖。

    已经无法统计有多少党政军领导干部登上甘巴拉,握着手流着泪向他们致谢。

    一位将军进藏的第二天,就登上甘巴拉。他坚持和山上每位官兵谈了心。还有一位将军上甘巴拉,逐个房间检查官兵工作、生活情况,问寒问暖。

    上级机关关心着一连官兵,想方设法为山上办实事、解难题。自去年以来,成空先后为为一连送来了电视机、录像机、卡拉OK机,一批文体器材和1300册图书。今年空军和成空又拨款110万元,为甘巴拉阵地修建永久性住房和解决用电问题。

    1990年以来,某指挥所和团里对一连实行倾斜政策,拨款7万余元改善甘巴拉阵地的物质文化生活。并对一连每年的奖励比例增加5%,入党、立功各增加1个名额。

    四川省军转办每年来西藏考察,都要专门了解甘巴拉军官的情况,以便尽最大可能妥善安置。

    1991523日,是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大庆的日子,一支中央慰问团上了甘巴拉。

    一登上这块热土,一看到这群热血男儿,慰问团成员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憾。他们边吸氧,边流泪。

    慰问演出,在雷达站的饭堂进行。

    歌唱家胡晓晴,一上山就反应厉害,在车上吐了几回。慰问团团长不让她唱,她不依,坚持为官兵唱了一曲《爱的奉献》。

    藏族歌唱演员达娃央宗,情绪热烈而深沉:“你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告别亲人,来到我的故乡,在这高山上吃苦奉献,我代表我的藏族同胞从内心里感谢你们!”说着说着,她的泪就掉下来。“我代表藏族同胞再次从内心里感谢你们!”她又说了一遍,深深做了一个献哈达的动作,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双手捧面大哭起来。

    这时,慰问团团长、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曾庆红站起来,激动地说:“我们上阵地不到1小时,就感到呼吸困难,心跳加剧,离了氧气不行。可是,我们的子弟兵常年累月坚持在阵地上,这是多么的不容易!今天我们上甘巴拉,是代表全国人民献上一曲,向可亲可敬的子弟兵表示衷心的感谢!”

    随后,指导员陶宏站了起来,声音激昂有力:“首长们,艺术家们,你们不辞辛劳,上阵地为我们演出,我们非常感动。巴拉山高不长草,我们这些身着绿军装的人,就是一棵棵小草。在此我建议,大家一齐唱一曲《小草》!”于是,甘巴拉山头响起了那全国人民都熟悉的旋律。

    甘巴拉呵甘巴拉,这一切,你能理解么?

    27年过去了,甘巴拉雷达站的一茬茬官兵,用钢筋铁骨向世人表明,他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创业的钢铁队伍。

    27年过去了,甘巴拉雷达站的一茬茬官兵,用青春热血铸就了“甘巴拉精神”,这就是甘愿吃苦、无私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

    今年2月,雷达一连在阵地上举行了升国旗仪式。官兵们豪迈地提出了新的口号:  “人在阵地在,人在天线转,人在国旗飘。”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高高的甘巴拉山头高高飘扬,就像一团烈火,在冰天雪地里熊熊燃烧!

   (原载19927月《空军报》一版头条) 

(责任编辑:孙智英)
相关图片

“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命名20周年之际新老甘巴拉人再相逢

好主官刘世国、陶宏20年后重聚甘巴拉

新兵杨雄:我是新一代的甘巴拉人

服役最长的老甘巴拉人王胜全

用相机记录英雄甘巴拉人——军旅著名摄影家张雷将海鸥数码相机送上甘巴拉雷达站

英雄永在!向“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牺牲烈士敬礼

凝望“神山”甘巴拉——成都军区空军“五级”主官培训剪影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