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
缺氧,同样可以踏着时代的节拍前进
(特约者记 卢锋军事新闻作品集)
10年前的6月28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成都军区空军驻西藏雷达某团一站“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从此,全军基层建设的先进行列里又多了一面从雪域高原升起的旗帜。
光阴荏苒,弹指一挥间。10年后的今天,这个基层建设的先进连队是个什么样子?各方面建设又有什么新发展?在命名1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记者再次来到西藏,重访甘巴拉雷达站。
当年,这个连队是以艰苦奋斗著称的,官兵的精神状态虽然昂扬向上,但生活条件的确艰苦。如今,连队的营房已接近现代化军营标准,生活条件除缺氧这一无法改变的自然因素外.其它方面很多内地连队都难以比拟。
一走进连队的“眼前一亮”是表层的,10天的深入采访,才真正让我们“心里一亮”——十年风雨。 “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的红旗不但没有褪色反而更加鲜亮,细细端详,愈发感到其光彩夺目。
“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命名10年来,与时俱进,连续保持先进,奥秘何在?深入的采访分析,使我们得出了一个没有惊喜却又十分欣慰的结论——就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铸牢官兵的政治信仰,就是严格摈照《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建设连队。
政治合格篇
从离队官兵自发收藏石头到有组织的赠送纪念光盘;从开展“几个一”活动到阵地上置铜牌镌刻名字……他们想方设法把无形的教育赋予有形的形式,其目的只有一个——打牢官兵的理想信念根基,让官兵们在潜移默化中明责任、砺斗志——
第一编 “易碎品”展示生命力>>>
信念如山
凡是到过甘巴拉雷达阵地的人都知道,从宿舍到工作间有一段阶梯路,驻守在这里的官兵们每天都要从这截被人们誉为“天梯”的64级台阶拾级而上,去完成各项战备训练任务。10年来,“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的全面建设也正如一代代甘巴拉人沿着这些台阶节节攀升一样,在雪域高原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6月中旬,我们再次来到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雷达阵地,走进荣誉室,眼前为之一亮——在“闪光的足迹,历史的见证”IO个金色大字下,6块铜牌占据了整整一面墙。走近细看,前面4块已刻满了历代甘巴拉人的名字:
张太恒,现任团长、全军优秀共产党员;
陶宏,1994年雷达站被中央军委授予“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时的指导员,曾经受到江主席接见;
刘世国,现任副团长、二等功荣立者,空军优秀基层主官、西藏自治区十大杰出青年;
许正兵,牺牲时年仅18岁的新战士;
去年12月入伍的广东籍战士吴坚鑫手指铜牌自豪地说:“我是一个幸运儿,去年新兵下连就被分到甘巴拉站,我的名字现在刻在最后一名!”
铜牌上的每一个人,为了实现自己当甘巴拉人的夙愿,为了同一个信念,长年坚守在雪域高原,守望着祖国的万里长空,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一种荣誉,就是一种责任。
为了强化这种荣誉感和责任意识,站党支部注意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甘巴拉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新甘巴拉人。从1994年开始,官兵们收集物品300多件、图片近千张,建起了荣誉室;在休整点,官兵们还自己动手,在宿舍楼上竖起中央军委命名的“甘巴拉英雄雷达站”,以及“扎根生命禁区、托起空中桥梁”等醒目的标牌,时刻激励鞭策自己。他们还用石头、罐头盒制作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和“祖国在我心中”沙盘,制作“军魂”字样的石碑。
把教育资源用足用活。过去,许多甘巴拉官兵在离开阵地时,都要带走一块石头留作永久的纪念。站党支部发现这一现象后,敏感地意识到,这是加强官兵思想政治建设、把理想信念教育具体化的良好契机。于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他们每年都要将官兵在甘巴拉战斗生活的片断刻录成光盘,送给每一位离队官兵。当我们问及一位名叫王彦黎的三级士官,是什么力量使你长年坚守在这里时,这位曾两次写血书申请到甘巴拉、10年间累计在阵地驻守了1000多天的雷达操纵班长毫不犹豫地说:是坚定的信念!
谈到“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命名10年来连续10年保持先进的基本经验,甘巴拉雷达站所在团政委陈志楼有一个观点:他们有一支特别优秀的干部和党员队伍。
在甘巴拉站党支部一班人心中,甘巴拉的任何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是一个标杆、一面旗帜,党支部就应该是那屹立在雪山之巅摧不跨、打不烂的战斗堡垒。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意识,他们才在各方面更加严格自律。现任雷达站教导员贺永凡告诉我们,10年来,雷达站全面建设扎实稳步的发展,就是得益于始终有坚强的党支部和一支过硬的党员骨干队伍。10年来,该站先后换了三任站长、四任指(教)导员,调整了几十名支委,但无论人员怎样变,党支部抓连队建设全面过硬的思路一直没有变,干部党员扎根高原奉献的决心没有变。
“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命名10年来,工作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补充来的官兵成分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对此,站党支部却始终牢牢抓住用“甘巴拉精神”教育官兵这一特色和根本不变。每当新战士、新干部来到甘巴拉雷达站,站党支部都要组织开展“六个一”活动:参观一次甘巴拉荣誉室,讲一课甘巴拉人的奋斗事迹,教唱一首“甘巴拉站歌”,观看一部《甘巴拉,甘巴拉》影视片,看一本《奋斗在生命的禁区》书,开展一次向国旗宣誓活动。一位曾经违纪受到批评的四川籍战士,通过教育转变很大,在退伍之前入了党,当上了连队的文书。今年6月,他从千里之外打电话给老指导员阳吉才,说要在“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命名10周年之际,带父母一同到雷达站和阵地,感谢站党支部的培养教育,同时也要看看连队的发展变化。
军事过硬篇
山高任务重,但有的新战士却在训练课上看杂志、写家信:参加团组织的训练比武,以0.3分之差败给兄弟连队;保障新战机高原训练,从雷达显示屏上看到了新军事变革的巨大冲击……军人的职责使命使他们的认识更加清醒——
锁定目标
作为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甘巴拉人需要攀登的不仅是5374米的海拔高度,还有一座实现战斗力跨越式发展的无巅之峰。在迎接新军事变革中,甘巴拉雷达站以实现空军建设跨越式发展需求为牵引,以高标准完成战备训练任务为载体,以实现官兵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努力探索实现战斗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当兵干什么?这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近年来却在部分官兵的头脑中变得模糊起来。对于1996年底上任的站长胡大庆来说,当一批批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来自广东、浙江、山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战士成了训练主体时,这位全团抓军事训练鼎鼎有名的好手,居然常常遇到尴尬场面:自己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战士在台下却听得昏昏欲睡,甚至一些人在训练室看杂志、写家信。问及原因,有的战士认为,现在是和平时期,训练得再好也不会上战场;有的认为,部队的装备太老旧,怎么训也不会有多大成效。
如何提高新时期官兵训练的积极性,成为站党支部新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为此,他们围绕培养官兵的职能意识、尚武追求和战斗精神,帮助官兵牢固树立战斗队意识。坚持公开、公正原则,将训练成绩与战士成长进步挂钩,让训练尖子有想头、有奔头。与此同时,大力开展群众性岗位练兵比武活动,每周评选一次“训练之星”,营造“比、学、赶、帮”的训练氛围。
一系列的教育和措施,极大地调动了战士们的学习和训练积极性,涌现出一批技术骨干和业务尖子,全站先后有3人被上级树立为“刻苦训练标兵”,去年,雷达技师李学永被军区空军确定为技术保留骨干。
作为全团战备任务最重的基层单位,甘巴拉雷达站的作战能力在全团各站中是首屈一指的。然而,在去年10月全团组织的一次岗位素质达标竞赛中,甘巴拉雷达站却因一名报务员业务不熟而以0·3分之差败北,丢掉了连续3年获得的训练比武团体第一桂冠。
在自己的拿手好戏上遭遇“滑铁卢”,让甘巴拉站官兵痛定思痛。在训练总结会上,站党支部一班人分析认识到,0·3分之差的背后是训练作风漂浮带来的对平日专业基础训练的忽视。对此,他们提出了突出重点抓合成,突出难点抓战术,突出岗位要求抓深化,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深入,一个重点一个重点地突破,在反复抓落实中打基础、求发展的训练思路。
正如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千百次的重复一样,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使官兵们人人都练就了一身过硬的空情保障本领。10年来,甘巴拉雷达站保障空情5万多批,5万多架次,优质情报率达到99%以上。
2000年的一次新机高原试飞保障,让二级士宫、雷达操纵员胡志国至今记忆犹新。当似乎有些遥远的现代化武器装备突然出现在雷达荧光屏上时,其现代化的作战样式让他和战友们感到强烈的震撼:新军事变革已近在咫尺!一种从未有过的紧迫感在甘巴拉官兵中弥漫:面对未来高技术战争,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准备?
甘巴拉雷达站党支部一班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动力,他们意识到,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的空情保障,对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从贴近实战出发,以提高官兵“一专多能”素质为着眼点,将单个专业训练模式改为多专业编组混训,实施雷达分队指挥与雷达操纵岗位互换,报务与标图、记录岗位互换,驾驶与油机维修、排故岗位互换,使官兵成为具备较强应变能力的“多面手”。同时,他们立足现有装备,加大技术革新和战法创新研究,建立起计算机模拟训练平台,开发出图上战术推演系统和反空袭多媒体图上推演软件,开展情报处理模拟演练。
作风优良篇
把满足官兵的合理需要作为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向官兵推荐防晒护肤品、倡导追求生活品位的同时,积极引导官兵学会科学合理的消费。如此这般,就是为了不断赋予优良传统以新的内涵——
传承家宝
艰苦奋斗,是甘巴拉雷达站的传家宝,是甘巴拉精神的灵魂。
如今的甘巴拉雷达站,休整点已成为现代化军营,连海拔5374米的阵地也用上了内廊式阳光棚和采光浴室。在这些变化过程中,甘巴拉雷达站也曾经面临过“生活不艰苦了,艰苦奋斗精神还要不要”的观念挑战。站党支部紧扣社会发展脉搏,根据不同时期官兵的特点,与时俱进地发展丰富着艰苦奋斗的时代内涵。
1996年冬天的一次支委会上,指导员阳吉才提出:是不是趁着冬季训练保障任务不重,全站官兵齐动手,把一块荒地改造成菜地。提议得到了大多数支委的赞成,但司务长朱志成却提出了反对意见:现在伙食费比较高,已不需要用农副业生产来补贴,而且站里已经有了大棚和菜地,不要把官兵们再搞得那么艰苦。
司务长的异议代表一部分官兵现实思想。类似于生活条件改善了,艰苦奋斗还有没有必要坚持的争论还有过几次。部分官兵把艰苦奋斗的概念定义于前提是艰苦,条件好了奋斗也就无从谈起。站党支部针对官兵思想实际, 以“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有所作为”为主题,深入进行艰苦奋斗教育,教育官兵正确认识艰苦与奋斗的关系,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大家领悟奋斗的具体价值,使官兵们对艰苦奋斗这个传家宝有了新的认识。10年来,每届党支部班子都要带领官兵自力更生地进行一些连队建设,开荒地、修菜田、砌鱼塘、建鸭场、栽果树、植草皮,连队一年一个变化,建设成了花园式营院、田园式菜地,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让官兵们感受到了奋斗的乐趣。
在甘巴拉雷达站,党支部一直坚持把满足官兵的合理需要作为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一个重要前提。1998年,站里曾搞过一次官兵日用生活品调查,结果是每名官兵都有护肤和防晒用品。许多官兵在接受调查时说:“以前人们都说西藏的兵长得黑,甘巴拉雷达站的官兵更黑。不就是因为我们驻守的阵地海拔高,紫外线强吗?其实我们也需要美!”于是,关注官兵美的追求成了党支部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中的一个新内容。站长胡大庆说,“过去我们片面地要求官兵艰苦奋斗,官兵们使用护肤品被视为奢侈、娇气。结果,长期不注意自我防护,个别官兵还得了皮肤病。”
10年来,虽然甘巴拉雷达站的生活条件一天天在改善,但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改变。站党支部一方面教育官兵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艰苦奋斗,一方面针对新时期官兵的合理需要,积极为官兵们营造着良好的氛围。战士要考学,连队专门开辟了学习室,并组织学历高的干部进行辅导;官兵要求开展文体活动的呼声比较高,站里就平整了排球场,成立了篮球队和排球队,并为队员购买了漂亮的运动服。在甘巴拉雷达站,每逢新兵、新干部到来,站党支部除了进行必要的站史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外,还对官兵们进行高原日常生活防护教育,站干部还有的放矢地向新战友科学地推荐效果较好的防晒护肤品。
1999年,站长胡大庆发现,士官徐刚一段时间来总喜欢往雷达站休整点外的小卖铺跑,一了解才得知,小徐居然在小卖铺赊了1000多元钱的账。再深入调查,部分官兵拿着比内地官兵高得多的工资,却欠着多达数千元的外债。
为引导官兵的消费,雷达站出台了强制存款措施,每个月除发给官兵必要的生活费外,其余由站里统一存入银行。措施实行初期,效果还不错。但时间一长,有的官兵抱怨站里不讲人情,还有的战士到其它连队借钱。直到有的战士认为自己的正当权利受到侵犯,找到干部说理。这一切引发了党支部一班人的思考:教育战士们艰苦奋斗没有错,但是如果简单地采用“土政策”,不仅有悖于《纲要》,而且既治不了标,更治不了本。
经党支部研究决定,连队取消了强制存款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对官兵定期进行科学的消费引导,连队干部还给高消费问题突出的战士制定了月度消费计划,后又采纳了一名士官的建议——党支部定期把官兵的收入和消费情况通报给官兵家庭,让家人参与官兵的消费管理。
纪律严明篇
战士不服从管理背后隐藏的是什么问题?业余时间连队组织文娱活动战士为何不爱参加?透过现象看本质,他们从实践中认识到,严格要求与以人为本、执行纪律与人文关怀并不对立,于是树立起一种全新的理念——
人文铁纪
命名10年来,甘巴拉雷达站在日常管理中,坚持以条令条例为依据,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严格执行细化了的各项纪律、规定标准,达到了一人一事有标准,一举一动有规范,一日生活有章法的要求。
一个周末,一名新战士按时起床后整理内务时,把水壶摆错了方向。站值班干部检查内务发现后,严肃批评了他。谁知这名战士不但不认错,而且还不服从、不服气。站党支部一班人很纳闷:现在的兵怎么了?
站党支部一班人来到各班排,与战士逐一谈心,了解到了战士的真实思想情况。原来,随着战士们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对连队原有的一些简单强硬管理方法已不是很适应。站党支部认真研究后达成共识,把原有的被动接受管理变为主动的自我管理。不久,站党支部对内务秩序做出规定,明确每天的内务标准,并把规定制作成镜框悬挂于墙上,使其成为官兵自觉行动的准则。
又一个周末,战士张立涛又向班长李爱革请假外出,没有被批准。面对小张不情愿离开的背影,李爱革陷入了沉思: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我们每个周末组织的活动就没有吸引力?
原来,站里为了加强人员的管理,想了不少办法。在双休日和业余时间里,不是组织各种比赛,就是让官兵统一看电视,总之是要安排集体活动,尽量减少人员外出,起初一段时间,连队战士参加活动的热情比较高,可时间一长,便有越来越多的战士借各种理由请假。
业余时间组织开展活动为何不受欢迎?此事引起站党支部的反思:周末用活动来管理控制官兵,表面上是留住了人,却没有留住战士的心;没事找事干,只能给人造成逆反心理,一张一弛,才是治军之道。为此,站党支部决定取消周末的集体活动,严格按照作息时间安排,把属于战士的时间还给战士。此后,战士们考学的周末忙“充电”,想家的周末可以打电话、写信……张立涛这个入伍前曾在镇里当过文书的山东兵,利用周末上街捧回了《应用文写作》等书籍。
如果说平时的管理更加强调自我管理和开放管理的话,在战备训练管理上则绝对严格至极。2001年底,一名副站长值班失职在军人大会上作了检查。原来,这名副站长在担任阵地总值班时,因职能意识淡化,发生了漏情。
为此,站党支部叫响“适应未来作战需要,向管理要战斗力”的口号,适时进行战备纪律教育整顿。结合作战任务进行根本职能教育,克服和平麻痹思想,强化战斗队观念,下大力把管理渗透到战备工作中,通过严格的管理,促进战备制度落实,正规战备工作秩序,提高战备值班质量;通过严格的管理,培养官兵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通过严格的管理,练就官兵在恶劣气候环境中的连续作战能力。不管是天寒地冻,还是烈日暴晒,从休整点到阵地,官兵们一年四季都能够按照条令条例严格一日生活制度。阵地上冰天雪地,官兵们照样坚持队列训练,烈日当头照样坚持做广播体操、打军体拳……
保障有力篇
兵器装备从露天放置到有了防雷、防霜、保暖的工作房,官兵从吃脱水菜到每餐5菜1汤外加餐后果盘的伙食,住房从土坯墙、铁皮顶的平房到装有暖气、外加内廊式阳光棚的楼房,生活设施从洗不上澡到拥有采光浴室……他们在雪域之巅构建起了一流的战备、生活保障平台——
安居乐业
命名10年来,甘巴拉雷达站各方面的变化都是巨大的,而在这众多变化中,尤以保障能力的提高最为明显。如今,连队真正做到了战备训练有设施、日常饮食有营养、读书学习有资料、文体娱乐有场所。这一切,为官兵们坚守雪域高原,履行好使命职责,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阵地上装备设施改善了,官兵管装爱装的意识也更强了。2002年6月,三级士官王胜泉值班时发现,某型雷达转动声音不正常。高度的责任感使他没有放过这个疑点,经过认真排查发现,是由于架设不平衡造成的。随后,他硬是凭着自己过硬的装备维修技术,组织技术力量用6天时间,将重达18吨的雷达进行了重新安装。
他们在“爱装就是爱生命”思想指导下,对装备的爱护超过了对自己生命的爱护。官兵们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上,靠车拉、肩扛、手抬,对阵地战备公路进行维修,对兵器周围场地进行平整,翻修油机、雷达工作房和指挥室,使所有装备都搬进了防雷、防霜、保暖的工作房,在山顶给兵器筑就了一个“家”。
高海拔地区不仅缺氧,而且气温也低,所以洗澡成了阵地上最难以克服的困难之一。1994年10月,时为上等兵的龚齐彬在阵地上值班92天,由于没有洗过一次澡,身上奇痒无比。痒了就抓,被抓破了的皮肤感染发炎了,于是身上留下了一块永远抹不去的疤痕。如今,只有在外来人员赞美阵地的采光浴室时,这段难以启齿的故事才会被与历史作对比重新提起。
现在,甘巴拉雷达站改善了的不仅是生活设施,在官兵的共同努力下,连队一方面精打细算用好充足的伙食费,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农副业生产,其收入平均每人每天补助伙食费1元以上,使连队的伙食水平达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每天的早餐保证每位官兵一个鸡蛋、一袋牛奶;午、晚餐基本上是5菜1汤,外加餐后果盘;周末还有改善,节日有会餐。而且每天的伙食都是鸡、鸭、鱼、肉以及新鲜蔬菜不缺项,做到科学搭配。就这样,伙食费不但不超支,还有相当可观的结余。
伙食好了,同样要坚持发扬经济民主,让官兵参与伙食管理。今年3月下旬的一天,从广东、福建等沿海城市入伍的新兵在连队伙食意见簿上写了一条意见:“菜饭多是川味,不适合我们沿海地区兵的口味,希望有适当的变化。”连队对这条意见十分重视,马上要求炊事班根据兵员的地区结构,对每天的伙食进行调剂,努力做到来自各地的战士都有合口味的饭菜。
如今的甘巴拉站营区内,碧草青青、绿树成荫、繁花盛开、瓜果飘香。近年来,甘巴拉站党支部坚持优化“软件”、完善“硬件”的指导思想,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带领官兵努力改善工作生活环境,在雪域高原建立起了一个拴心留人的温馨家园。
在建设家园的过程中,连队党支部发动官兵自己动手改善文化设施,先后筹措资金5万余元,维修篮球场、排球场,装修电视室、图书室、棋牌室和乒乓球室。官兵们也主动买书捐书,使休整点图书阅览室的藏书达到了1800余册,阵地图书阅览室藏书达到了500余册。
(刊《空军报》2004年7月6日二版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