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先烈,寄托哀思。周景红摄
铭记,那些为共和国捐躯的年轻生命
——北京卫戍区官兵的清明追思
■本报记者 钱晓虎 特约记者 周景红 通讯员 郭在柱
春风习习,飞絮凄凄。
北京,天安门广场。一队头戴钢盔的共和国战士,面对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脱帽、低头,静默、哀思。
昂首云天的石碑下,稚嫩年轻的脸庞凝重虔诚……
又一个清明节到来之际,北京卫戍区部队官兵结合主题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祭拜革命先烈活动,瞻仰缅怀那些为共和国捐躯的年轻生命。卫戍区领导对记者说,让历史与青春相逢,是为了追忆和铭记奋斗者彪炳史册的功勋,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远去者不朽的精神。
地点:张思德塑像前
追忆为信仰而生的灵魂
3月28日,北京卫戍区某警卫师警卫连官兵,集合在师部大院的张思德塑像前,围绕“今天怎样做张思德传人”开展讨论,以此作为缅怀祭奠英模的特殊“仪式”。
该警卫师是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71年前的9月5日,29岁的张思德因炭窑崩塌不幸牺牲。3天后,毛泽东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对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境界给予高度赞扬。
枪林弹雨中保持信仰不易,杏花春雨中坚持信仰更难。今天,我们怎样用行动告慰英灵?“最好的方式,就是努力做张思德传人,将其伟大的精神薪火相传!”指导员杜佳明说,“张思德的精神集中体现了我党的性质和宗旨,作为张思德的传人,我们深知:不管时代如何变,只要穿上这身军装,就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有人评价我们80后、90后,说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躁。”下士赵未斌谈起自己的观点有些激动:“我们这代人求新求变,但是总有一些东西不会改变,比如我们内心主流的‘精气神’!”他举例说,卫戍区部队近年涌现的“舍己救人模范警卫战士”周波、“最美警卫战士”高铁成,全军广大青年官兵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中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卫戍区领导告诉记者,他们集中力量编写了“警卫战士忠于党”系统教育教材,目的就是教育引导青年官兵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