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他们所经历的苦难,是事实上的炼狱之熬煎、烈焰之涅槃,领导长征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然成为了火中的凤凰——久经考验又身经百战的年轻的一代职业革命家
树大根深,苦难峥嵘。长征自1934年10月开始至1936年10月胜利会师结束,红军在飞机大炮的围追堵截中,边走边打、愈战愈勇,翻过了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大娄山、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的大雪山、夹金山、邛崃山、岷山,六盘山、蓝山、大凉山、芦山、终南山、罗山、名山、英山等多座大山;渡过了江西的章水、贡水、信丰河,湖南的潇水、湘江,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湖北的陶家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白龙江等数十条大河。在这广大辽阔的空间里,他们所经历的苦难深渊,是事实上的炼狱之熬煎、烈焰之涅槃,领导长征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然成为了火中的凤凰——久经考验又身经百战的年轻的一代职业革命家。
长征开始时,中央红军中的政治局委员与候补委员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4.2岁。可以说,当时的他们正值人生最宝贵的青壮年时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既有雷厉风行的作风,又有韬略在胸的智慧。如果不参加革命,不参加长征,他们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与所学所能,过上自己安逸富足的日子,但他们最终选择了革命的道路,走到了长征的队伍。这是一种抉择,是为己还是为他?是舍己为他还是舍他为己?在这样的人生选择当中,我们的先辈没有选择为自己,他们选择的是利他的、无私的,也是危险的、艰辛的,甚至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丢掉性命的理想之路。
那么,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要选择千辛万苦乃至可能会丢掉生命的道路?难道他们不知道这很可能是一条有去无回的路吗?这并不是一道让人费解的难题,随便翻看一下红军将士的书信与长征途中英勇献身烈士的诗抄,我们就可以立刻找到答案。是的,他们都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仁人志士。毋庸置疑,要理解红军领导人的宏伟抱负与博大胸怀,用一般的人生哲学和简单的生存思维来概括,显然是不行的。世上有放弃安逸生活不过,而冒着生命危险、去枪林弹雨中拼杀的求生存吗?如果有,那他就一定不是为了简单的生存,尤其不是为了个人的生存,他一定是为了崇高理想和信仰。
深思吧,深思令人动容,令人涕泪横流而幡然醒悟,并能使我们调整认识世界的角度与感悟历史的目光。
人们常说,苦难是人生最好的磨刀石。而对于那些从一开始就有着坚定理想和明确奋斗目标的人们来说,非同寻常的苦难更将成为一种强大的支撑,支撑着他们不断夺取胜利,不断把共同的事业推向前进。他们的理想在生死考验中更加坚定,他们的意志在千锤百炼中更加顽强,他们的目光在纷繁复杂中更加深远,他们必将成为支撑起民族前途命运的钢筋铁骨。这是一种必然的逻辑。
长征之后的历史印证了这一逻辑。经历过长征的党和红军,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更加走向成熟。可以看到,在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当中,一大批在长征中成长起来的红军将士始终是人民军队坚强基石,他们在炮火硝烟中浴血奋战,不断在各种挑战与艰险当中经受住考验,赢得最终的胜利,为新中国成立做出了突出贡献。从这一视角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不仅实现了党和红军命运的转折,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事业进行了有力的人才准备。长征,不仅是红军将士一份厚重的人生履历,也是我们这支军队在艰难困苦中锻炼和磨砺队伍的重要阶段。它让一批民族脊梁,最终扛起民族解放事业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