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圆头步枪弹
规格:11毫米口径
材质:锈蚀,破损
主人:农民古发
1935年5月,红一方面军在四川宁南县华弹乡与土匪民团作战中缴获的,北上后送给农民古发先保存。
1933年10月2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红九军团在中央苏区编成,属红一方面军编制,军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蔡树藩,下辖第三师、第十四师和独立第一团、第四团。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新的中共中央决定红军继续北上。1935年3月底,朱德按照中革军委的决定,致电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和新任军团政治委员何长工,明确指出:“我一、三军团明二十九日继续南下,争取控制乌江,执行新的行动。九军团的任务须在马鬃岭西北路上摆露天红标语,路侧放烟火扮炊烟,散消息,伪装成我军主力将在此地区诱敌向北出击而消灭之的模样,以便我主力借此秘密迅速向南转移。”红九军团接到命令,即在罗炳辉军团长的领导和指挥下,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各种有效措施,在乌江以北的金沙和马鬃岭一带大造声势,所到之处大张旗鼓地贴标语喊口号,用红布制成许多旗帜,插上各个山头,配合号兵,旗舞号鸣。部队忽而东进,到白腊坎、南北镇一带活动,并派人调查经湄潭和凤岗去湘西北的路线,扮成红军主力将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模样;忽而又西进,转向西北的松林和芝麻坪方向,摆出红军主力将北渡长江的架势。红九军团的东进西跑,声势浩大,使敌人误以为红军主力还徘徊在乌江一带,赶紧调兵遣将,围剿红军。这样,红九军团迷惑和牵制国民党中央军、川军和黔军共约6个师的兵力,中央红军主力乘虚安全南渡乌江。
红九军团顺利完成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南渡乌江的任务后,即按照中革军委的指示,随红五军团南进,准备抢渡乌江,与主力红军会合。1935年4月下旬,红九军团离开黔北,向川滇边境进发。4月29日不费一枪一弹,顺利地进占宣威城,红九军团把缴获的大量驰名中外的宣威火腿和粮食分发给广大的贫苦百姓。接着,红九军团又攻占东川县城,召开全县万人群众公审大会,处死了百姓深为痛恨的东川县长杨茂章,并把没收来的积谷、盐巴和布匹等分给贫苦群众。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迅速在川滇边界扩大,广大贫苦百姓也十分欢迎与支持红九军团,为红军筹办了大批粮食、猪肉和蔬菜,妇女帮助红军战士缝洗衣服,做布草鞋。在短短的一星期内,红九军团筹款达十几万余元,有1500多人加入红九军团。5月6日,红九军团由东川西北、蒙姑以南的因民和落雪坝等地顺利渡过金沙江。
按照中革军委的指示,红九军团纠集在会东县城东北一带,构筑工事。并派出一个团在江岸机动,随时摆出渡江的架势,牵制九军团经披沙(今称宁南)北上,1935年5月12日,红一方面军九军团三千余人在军团长罗炳辉、政委何长工的率领下,佯装红军主力由树桔渡口渡过金沙江,并经会东县进入宁南县境内。5月21日于中央红军在礼州会合,结束了历时近两个月的单独行军和作战,胜利地完成中革军委赋予的任务,牵制和消灭大量的敌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主力行动,周恩来曾亲切称誉红九军团是长征中的“战略骑兵”。
(文字/王全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