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神兵夺隘口
腊子口战役发生在位于甘南迭部县城以东、白龙江北岸的腊子沟内,距离县城约120公里。“腊子”在藏语里有“山坡、陡峭”之意,腊子口则由藏语“腊子库”演变而来,意思是“险绝的山道峡口”,是南北走向的峡谷隘口,战场核心地带号称“老虎嘴” ,担任4团主攻任务的6连连长胡炳云回忆:“山口子宽约三十公尺,两边是悬崖陡壁,周围全是崇山峻岭,无路可通,山口下的两座山峰之间,是一条流速很急,深不见底的石沙何。河上横架一座木桥,把两山连接在一起。要通过腊子口势必通过此桥,再无别路。甘肃军阀鲁大昌在木桥河山口处布置了两个整营的兵力,并在桥上筑有艰固的碉堡,桥西是纵深阵地,桥东山坡上也筑满了三角形封锁碉堡……在腊子口后面,还设有他们的仓库,囤积着大批粮弹。”
特别是桥东顶端悬崖上的碉堡,“有1个机枪排防守,4挺重机枪对着我们进攻必须经过的三四十米宽、百十米长的一小片开阔地,因为视距很近,可以清楚的看到射口里的枪管。”
9月16日黄昏,林彪、聂荣臻受毛泽东委派,和红2师师长陈光赶到腊子口,同4团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制定作战方案,由黄开湘率1、2连涉水过河,从右侧迂回攻击,杨成武率6连正面强攻。
黄开湘
17日战况十分激烈,正面强攻的六连遇到敌人顽抗:“只听得子弹簌簌飞舞的声响,子弹打在岩石上胡乱飞舞,溅起一串串火花……敌人接二连三地从各个方向扔出手榴弹,不少红军战士被敌人的手榴弹炸死炸伤……敌人居高临下,占着有利位置,而我们的许多机枪手打出的子弹都是白费。全军唯一的迫击炮,也很难打准敌人的炮楼和碉堡,几次发射炮弹都没有成功。战斗中,六连连续发动了6次冲锋,都被敌人凶猛的炮火压制下来。”“敌人扔过来的手榴弹……炸裂的弹片和未炸开的,在桥头五十公尺以内的崖路上铺了一层,有的地方已经堆了起来。激战至半夜2时左右,六连先后冲锋十几次均未得手,暂时撤出战斗休息。”
在休息的间隙,胡炳云同团总支书罗华生召集党团员大会,挑选15名敢死队员组成突击小组,每个敢死队员都身挂手榴弹,背插大刀和枪支。突击时分两路:一路顺河岸的崖壁前进,准备摸到桥肚底下,攀着桥柱运动到彼岸;另一路先运动到桥边,等第一组打响后,另一组再射击,两面夹攻,消灭桥上的敌人,夺取木桥。
六连正面激战时,团长黄开湘正带领一、二连攀上崖壁从右侧迂回敌后。腊子口防御有两个弱点,一是炮楼没有顶盖,二是兵力集中在正面,沟口两侧过于依仗天险、防御薄弱。如果翻上山岭,用手榴弹居高临下轰击碉堡,配合正面进攻就能突破防线。但沟口两侧石壁既陡又险,极难攀爬。
红军迂回部队最终是如何攀上陡峭的悬崖?当地人流传着“腊子口上降神兵”的传说——一名绰号“云贵川”的苗族红军战士以一根竹竿翻越绝壁,绕到敌人背后,配合主力攻破敌人堡垒。一些回忆史料中也有相似记录:“云贵川”以一根带铁钩的竹竿,勾住悬崖缝隙,顺着竹竿最先爬了上去,将接好的绑腿,缠在树干上放下来,后来的战士拉着绑腿一个接一个地全部上去。红军战士爬上悬崖后,向悬崖下的敌军阵地投掷手榴弹。敌军后背突然遭袭,慌乱中逃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