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90年|追随时代,寻求开放包容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骆飞 发布:2017-08-01 10:59:24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组照(也叫系列摄影)的重视与运用,使得解放军的纪实摄影天地更宽,威力更大。由于系列摄影在理论上的提倡以及在实践中的互相影响,解放军摄影呈现出了可喜的现象。仅仅几年,人们就明显地看到了系列摄影无可替代的优势。王建民的《出征》、杨桂生的《在爱的海洋里》、韩悟平的《奉献岂止在战场》、王红的《蜜月只有一天》《飘扬的国旗》、张桐胜的《腾飞时刻》、柳军的《本色》、周朝荣的《94战洪图》、岱天荣的《中越边境大扫雷》、沈玲的《非典病房的一天》等等,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众多人的眼球。

《出征》王建民摄

在组照《出征》中, 摄影者十分注意从系统的生成、演化、发展、运动等方面去观察和把握系统的属性,把摄影对象看成运动的、变化的。在他们眼里,任何相对静止的瞬间都是事物发展变化运动前进过程中的联系环节,不仅有前因、更有后果,不仅每时每刻都有着丰富多彩的运动形态,而且不同的相对静止的形态之间又自然地划出一条清晰的运动轨迹。

同样,杨桂生的《在爱的海洋里》、沈玲的《非典病房的一天》、 许伟的《备战国际坦克大赛》、贲道春的《我爱祖国的蓝天》等,或在时间的延续,或在空间的拓展,或在视点的变化,或在情感的游荡中,再次让解放军的纪实摄影张开翅膀。

《在爱的海洋里》杨桂生摄

《非典病房的一天》沈玲摄

《备战国际坦克大赛》许伟摄

《九天猎手》刘应华摄

《我爱祖国的蓝天》贲道春摄

 

这些纪实摄影,较之以往的纪实摄影都向前跨进了一步。从整组作品看,图文并茂,相互补充、彼此印证的崭新叙述语言,多侧面、立体化的追踪捕捉,有分析有见地的截取选择,在广度与深度上的较好结合,……体现出了当代军旅摄影家崭新的战斗风格和较好的文化构成。

解放军的摄影,从新闻报道独幅摄影,到全方位立体地反映某人某事的组照,或称为系列摄影,再到有鲜明标题,亦图亦文,图文并茂,有严格的结构考虑和表现的专题摄影,清晰地划出了它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适应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成长线、发展线。解放军摄影,从战场上走来,从独幅的纪实记录,到成组的表现展示,到围绕一个主题的延伸叙说,在其整个过程中,记录真实,把握本质始终不变。变的,只是摄影者的观念、眼光、整体素质。而这些变化,恰恰带来了更大时空的腾挪变化,高歌猛进。

人们更欣喜地看到,中国军网中国军事图片中心带着强大的生命力走进人们的视野。自1999年解放军报网络版(中国军网前身)创办,2000年军事图片栏目成为军网的特色栏目,网上阅读图片变得快捷容易。之后,中国军网诞生了军事图片频道,再后来,图片频道建设成为独立子网,中国军事图片中心上线,《解放军摄影》电子刊创办。比赛交流,专家点评,网友互动,互联网把解放军的纪实摄影牵动得天马行空,光影炫目。这不只是展现平台的变化,也不仅是传播形式的飞跃,更重要的是,解放军的纪实摄影将用最快的速度、最新的形式、最通畅便捷的渠道与读者见面同观众交心,用最有说服力的语言最形象生动的手段发声作证。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解放军的摄影在新的时期并不轻松。机遇与挑战共存,这不是一句空话。照相机不再是奢侈品,甚至人手一个的手机也照样拍出好照片。摄影的大众化,在降低进入摄影门槛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把摄影专业化的水准拉低。对摄影技术的钻研和对于摄影艺术的追求,会不时被淡化或弱化。新媒体的出现,让一些摄影人在时间与空间的延伸与挤压中左右奔突,顾此失彼。市场大潮的冲击,或许也会影响一些人再一次拾起追名逐利的旧旗,重蹈覆辙地丢弃摄影的本来意义而玩起投其所好的“伪摄影”……

时代的变化变动变迁,令军旅纪实摄影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军队摄影工作者更加需要不忘初心,重整行装再出发,用手中的镜头捕捉、记录下人民军队砥砺奋进的更多精彩瞬间,方能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辜负这支英雄的队伍。

 

责任编辑:宣琦

相关稿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