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五:石少华六进白洋淀
《白洋淀的雁翎队》 石少华摄
石少华第一次去白洋淀是在一九四二年秋天。当时,日寇对冀中抗日根据地正在进行残酷的大扫荡。石少华组织的摄影训练班已完成训练任务,八十多位学员一半分配回地方,一半分配回部队。就在石少华准备回冀中军区时,接到军区政委程子华来电。大意是:军区火线剧社在“五一”反扫荡中遭日军伏击,苏路社长与十多位队员牺牲,指导员解杰和二十一名队员下落不明,责成石少华仍留冀中,设法寻找以上人员。经过石少华和其他人努力,终于在深泽县境内王克、王瑜家中找到腿部和脸部负重伤的解杰。又经过一个月努力,才找到另外十多位同志。为了保证这些同志的安全,军区决定先把已集中起来的十位同志送到白洋淀,待全部找齐后,再越过平汉铁路返回军区。九月下旬,石少华和九军分区民运科长带领十名火线剧社同志来到了白洋淀。当时正是深夜,只能隐约看到高大的堤岸,听到划船的水声。天色发白以后,晨雾散去,湖面上还似乎漂浮着一层淡淡的水气。白洋淀的沟壕就像城市的大马路一样,沟壕两边都长着高大的芦苇。小船一直划向淀里的大王庄(石少华回忆为大王庄,按白洋淀村庄位置应是王庄子)。在这里,石少华看到白洋淀人民抗日救国热情很高,也看到打雁人乘坐“枪排子”(一种用于水猎的小船)用鸟枪和大抬杆打雁。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里渔民已成立了自己的队伍,配合县大队打击敌人。这使他下决心再进白洋淀拍摄雁翎队的照片。休整七天后,石少华按照上级命令,告别白洋淀,带领十名火线剧社人员在武工队掩护下回到冀中军区。
一九四三年春,石少华从军区简报上看到雁翎队在白洋淀英勇打击日本侵略军的消息,于是,采访雁翎队,用相机记录下雁翎队英勇事迹的愿望猛烈燃烧起来。这次由老红军、九军分区司令员魏洪亮陪同来到安新县,见到了县委书记,魏洪亮请县委书记领石少华到雁翎队去。在这里,石少华不仅看到了荷花淀,认识了雁翎队长郑少臣,而且看到了雁翎队员出色的泅渡表演。他看见远处水面上露出十多根苇杆慢慢向船漂来,雁翎队员告诉他,这是队员们在练习集体潜泳,芦苇杆是队员们潜泳时呼吸用的。这次是石少华在白洋淀待的最长的一次,他和雁翎队员们同吃同住同战斗,并拍摄了大量珍贵的雁翎队生活、练兵、战斗的照片,其中包括许多目前珍藏在新华社档案馆里的照片,如《白洋淀上的雁翎队——冀中水上游击队》等。
回到军分区后只用了一个月,石少华便带着相机三进白洋淀。他这次在白洋淀看到敌我力量有了很大改变,听到了“一九四三年哪,环境大改变,白洋淀的炮楼端了多半边,子弟兵们好喜欢。”这样生动的歌谣,认识了雁翎队赵波、于得水,亲眼目睹了雁翎队用大抬杆痛打包运船的英雄事迹。由于石少华深人生活,他和雁翎队员共同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对雁翎队员的爱憎也有了深刻的了解,对白洋淀的地理环境和拍摄时机有了更好的把握,所以照片拍摄得更加理想。但就在这时,他接到军区命令,急令返回,有重要任务。
之后越发不可收拾,石少华先后六次到白洋淀拍摄,留下了大量白洋淀抗日斗争的图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