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播种人”
——记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董高
■朱勇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何武涛
董高为天落水村村民发放树苗。薛豪摄
“乡亲们,我们的‘131’扶贫经验做法获奖啦!”刚刚结束《攻坚的力量》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特别节目录制,从北京返回湖北恩施的董高,来不及卸下行囊,便赶赴100多公里外的红土乡,向村民们报喜。
恩施市红土乡位于鄂西大山深处,通往县城的100余公里道路曲折连环,一半在高山上,一半在悬崖边。闭塞的交通制约了全乡经济发展,2017年,红土乡贫困发生率一度超过30%。为此,恩施市安排县级领导担任乡镇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指挥长。时任恩施市市委常委、人武部部长董高主动请战,选择了条件最差、任务最重的红土乡,并立下“军令状”:不脱贫,不收“兵”。
初到红土乡,董高深入各个村子入户走访,摸清贫困实情。然而,第一次组织贫困户和村干部座谈会,董高便遭遇了尴尬——有人将桌子掀翻了。
“开会掀桌子,说明干群之间有矛盾。”担心村干部陪同让贫困户有所顾忌,董高趁周末独自来到矛盾最突出的天落水村铁厂坝组,组织贫困户开展恳谈会。
“我符合领取低保的条件,但是半年都没有办下来”“种植的农产品没有销路”“想发展特色农业,又缺少技术”……你一言我一语,贫困户纷纷吐露心中的不满。随后,董高将乡、村干部请到现场,对贫困户的问题挨个答复,现场督办解决。
董高的真心换来了村民的信任,也坚定了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他说:“大山里的扶贫不能只挂在嘴边上,更应该做出让村民看得见的实事。”
修水渠、筑公路,发展产业、树立新风……调研基础上,董高给红土乡罗列了10件须优先干的事。为此,他协调地方有关部门,创新提出“1个县级人武部牵头3个地方单位,组成1个‘131’扶贫工作队,定点帮扶1个贫困村;1名民兵干部带领3名民兵,组成1个‘131’扶贫小分队,重点攻坚1户贫困户”的“131”扶贫模式,将扶贫工作由“单打独斗”上升到“联合作战”。
一条董家河从红土乡旁穿过,多年来,河上始终没有一座像样的桥。每逢雨季,村民只能涉水前行,至今已有20多人因此丢掉性命。
得知这一情况后,董高把修建董家河大桥作为重点帮扶工程,组建起由恩施市人武部牵头,运管局、公路局、食药监局参与的“131”扶贫工作队,开展合力攻坚。不到一年,一座新桥横跨董家河两岸。通车那天,红土乡村民自发买来鞭炮庆祝。离桥最近的天落水村村民集资在桥头竖起纪念碑,取名为“爱民桥”。
两年间,董高带领扶贫工作队筹措资金建水厂、铺管道;投入民兵力量2000多人次,在高山峭壁上开辟道路60多公里;引进两家茶叶加工企业,帮助贫困户发展高山茶叶种植。此外,他还引进中药材、水果种植等产业,大大拓宽了村民增收门路。
“131”扶贫工作队一项项任务紧前推进,一件件好事实事在红土乡落地生根,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目前,董高推出的“131”扶贫工作队新模式已在恩施州全面推广,帮助15个重点贫困村的1085户4235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因为业绩突出,董高获得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这两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红土乡播下了致富的种子。”董高说,这个荣誉不算啥,今年底红土乡整体脱贫才是最大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