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史记录员更新当月的“学少云标兵”。包林涛 摄
2012年5月的一天,一位花甲老人领着儿孙一家六口来到连队,告诉哨兵他是连队的老兵,这次回来一是看一看曾经战斗过的老连队,二是给家人讲讲他的军旅生涯,见证部队的变化,三是给已到入伍年龄的孙子上一课,鼓励他参军报国。
就是这样一件事,却让指导员王天利犯了愁,问遍全连官兵,无人认识老人,翻遍全连资料,也没有找到老人的相关照片和名册。
为了不让老人失望而归,也为了让连队官兵接受一次老兵的教育,王天利多方联系,最终找到老人的一位战友、已退休在家的老领导,核实了老人的身份。
像这样为连队做出过贡献,现在却被遗忘的老兵还有多少?连队的红色基因该如何全方位传承?老人走后,王天利陷入了沉思。
“九连功勋卓著、荣誉累累,但受空间限制,只有一些比较重要的锦旗和奖牌才能挂在荣誉室,其他的则被束之高阁,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慢慢遗忘。像邱少云一样的英烈和典型应该被铭记,而连队建设更需要一代代官兵的默默付出,他们也许没有丰功伟绩,也许军旅生涯只有短短两三年,但他们同样是英雄,同样应该被记载。”
他们溯连史、访前辈、查资料、建档案,经过近半年努力,编辑完成了四大记录本,连队每名官兵的成长经历、个人信息及获得荣誉都被完整记录。
翻开“红色家谱”,记者看到,60多年来,在“纪律重于生命”的邱少云精神坐标系中,不同历史时期的“邱少云精神”有着具体的内涵:上世纪60年代,是“严守纪律、顾全整体、自我牺牲”;上世纪80年代,是“守纪如铁、攻坚如虎、不畏牺牲”;最新的精神内涵,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连队总结出的四句话:“信念坚如磐石、使命高于一切、纪律重于生命、意志强于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