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博老馆长追述:陪同美国记者探寻红军长征魅力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宣琦 孙智英 发布:2016-09-02 17:43:56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谢维思为索尔兹伯里拍照,意为我们起步重走长征路。

 

 

为了让世界都知道长征

美国著名作家、国际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曾任《纽约时报》副总编辑的哈里森•索尔兹伯里,30岁时从斯诺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书中知道了“红军长征”,他深深地为长征战士及其领袖们的“崇高目标和救国抱负,艰辛付出和牺牲精神所激动。”二战期间,他作为美国记者长驻苏联,碰到了同样作为战地记者的斯诺,了解到更多有关中国红军长征、革命圣地延安的情况,因此,更加深了他对中国的向往。

1972年,索尔兹伯里向中国提出沿长征路采访的申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此后的岁月里,他不懈地努力、认真地准备,从青年到老年,年复一年地向往着,梦想有朝一日,踏着中国红军的足迹进行一次采访长征的“长征”,实现斯诺所说:“总会有一天有人写出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的愿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对于索尔兹伯里重走长征路来说倒是很贴切。1984年,经过多次努力,已76岁高龄的他终于可以到中国进行采访红军长征的“长征”。临行前,索尔兹伯里拜访了汉森,汉森在向他介绍了不久前中国之行的详细情况之后,特别建议他找时任军事博物馆副馆长、长期从事军史研究的秦兴汉做向导。来到中国,索尔兹伯里在与有关部门商谈采访前准备工作时,点名邀请秦兴汉,经外交部商请军委领导研究决定,派秦兴汉和外交部张援远全程陪同前往。

1984年4月3日,索尔兹伯里携同70岁的夫人夏洛特,还有他的好友、美国著名对华友好人士、75岁的谢维思,从江西井冈山出发,开始了长达72天的“长征”。

在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索尔兹伯里常常舍弃现代交通工具,以步代车,跋山涉水,为的就是重新走一走当年红军走过的路,尝一尝当年红军吃过的苦,真实、客观地作出报道。他多次与参加过长征的老将军、老同志座谈,采访了一些研究党史军史的人员,多方探索和考证了长征中的一些问题。他说,我向中国人提出了我能想到的所有难题,常常是一遍又一遍地查对史料,直到弄清事实为止。从1938年第一次知道了红军长征,到实现了寻访长征路,再到写出了让全世界人民知道和了解长征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索尔兹伯里的这本书从萌芽到写成整整经过了48年的跨度。

访问之前,索尔兹伯里对红军长征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百思不得其解。他说,红军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战略转移的,当时,英美两国都支援蒋介石,蒋介石有武装到牙齿的军队,为什么就是消灭不了红军,不可思议。在访问过程中,他逐渐地有了实质性的认识,曾先后三次表示过他的看法,访问初期,他认为红军将领太能干了,国民党将领太腐败了;访问中期,他认为红军的胜利因素很多,理想、智慧、政策、团结、纪律等,都会转化为战斗力,有理想的部队是不可战胜的;访问之后,他明白了中国有名的格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民者会赢得天下,失人民者会丢掉天下的真理性。索尔兹伯里动情地说:“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会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来,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扎根在人民心中的军队其力是无比的。”

在访问之后,他这样表白自己的认识:“要了解当代中国,就必须了解他的起点,回到长征时期,这是个关键的年代;中国正在进行新的‘长征’——建设现代化,这又是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事件,是和红军长征相连的。” “它所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十一亿人口(当时统计)的民族,使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

1 2 3 4 5 6

责任编辑:宣琦

相关稿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