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红军的嘱托|苏征南:南征北战不算苦 想念牺牲战友才最苦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刘上靖 孙智英 发布:2019-11-08 08:07:56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99岁的苏征南的嘱托:“中国的年轻人要传承党的好作风好传统,要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现在过得是好日子,中国人要爱中国,保卫中国,人人有责!”

撰文/中国军网记者 刘上靖

摄影/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出品/中国军网 腾讯新闻 中国人的一天

 

苏征南的三儿子殷幸福介绍说,苏征南常跟看望他的年轻人说:“现在过得是好日子,中国人要爱中国,保卫中国,人人有责!”

采访苏征南之前,记者没有查到关于他的公开报道,只是从干休所了解到他是一名红军。我满怀期待,就名字联想,南征北战,注定是一个有很多故事的老人。

看报纸、收看新闻联播、听京剧、种花养鸟……这是苏征南离休后30多年主要的生活习惯。他的住所有一个大阳台,阳台的一角放着一张单人沙发,旁边是用木板放在凳子上搭的一个简易小桌子,看上去有些年头了,桌面上摆着近几天的报纸和一副老花镜。有时他也喜欢坐在阳台上拿着收音机听上一小段京戏。阳台上晾着一件有些泛黄还有几个小洞的白背心,这是苏征南老人夏天最爱穿的背心,阳台的地上摆着几盆花草,鸟儿在鸟笼里面蹦蹦跳跳唱着歌。

99岁的苏征南虽然身患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但是耳不聋、眼不花,每天仍然坚持看报看书学习,在他经常坐的沙发一侧的小桌子上摆放着《参考消息》《今晚报》等报纸。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

阳光好的时候,苏征南会坐在这个沙发上看看报纸。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

苏征南的三儿子殷幸福拿出家庭相册翻阅。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 

经过前期与老人的家人沟通,老人的生活十分规律,出于对近百岁老人身体的考虑,采访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希望老人能讲一讲他对年轻一代的嘱托,也讲一讲他参加战争时的经历。

按照约定时间,我们一行人早上9点半来到了苏征南家里,老人已经坐在沙发上等着我们了。苏征南的大儿说,老人很早就等着了,这是在部队留下的习惯,一辈子都有规矩守纪律。

“爷爷,您打过很多场仗吧?”

苏征南点点头,虽然今年已经99岁高龄,但身体状况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很多,我心中暗喜,一定可以听老人讲述很多战争时的故事。

讲到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苏征南会怀念牺牲的战友。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 

否定的答案里竟然藏着胜利的自豪

“您有没有经历过什么惊心动魄的时刻?”

“没有”

“打仗时候苦不苦?”

“不苦”

“您有没有负过伤呢?”

“没有。”

一连三个简短否定的回答,有点出乎意料。

“那您身边有战友负过伤吧?”我试探着问。

“受伤不受伤不在你自己。敌我双方开战,子弹是不长眼睛的,不光要有好的枪法,还要与战友密切配合。遇到危险战友要相互提醒,注意躲避。”说起战友,苏征南才开始话多起来。

“抗日战争时期,我和同学尹为民就在一起相互配合掩护完成任务,很默契!”

提起昔日一起战斗的战友,苏征南的语调从高到低,慢慢闭上眼睛抬手摸着自己的额头,看上去很平静,看不出他表情的变化,但在他身边的我能感受到一名老兵的克制,他一定在想念他的战友,回忆在一起并肩战斗的岁月。

从断断续续地聊天中,我们了解到,苏征南1920年12月出生,1937年是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学员,同年3月与堂哥一起入伍,1938年7月入党,曾任晋察冀中十分区大队三营政治教导员、原总参测绘学院政治部副主任、原66军政治部副主任。参加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平津战役、解放张家口战斗、太原战斗等。获得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38年8月23日,文明、启明过绥留影纪念。左二是苏征南,照片中间为苏征南的堂哥殷文明。苏征南当时的名字叫殷启明,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改名苏征南,一直使用至今。这张拍摄于1938年的照片,苏老一直保存着,他和堂哥一起参军入伍的情景一直记忆犹新(翻拍资料)。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 

苏征南讲起跟他一起参军入伍、经历过生死的堂哥,很是亲切。“我们两个年纪都大了,现在不方便见面了。”因为都是年近百岁的老人,生活在不同的城市,所以近两年都没有见过面。两位老人耳朵都不好,但是过段时间会打上个电话相互问候一下,虽然彼此听不清对方的声音,但他们能感受到对方的思念。

在苏征南关于那段烽火岁月的记忆中,提到最多的是抗日战争,这是深深印在老人脑海中不可磨灭的记忆。苏征南描述着当时的场景,这是国家之战,当时全国的人民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敌人赶出中国的土地。因此群众纷纷把自己家的食物拿出来,送到部队给战士们吃,部队会把粮票塞到群众手里。那时候大家齐心,没有干不成的事。

“以前打仗用汉阳造,还不是自己造的,是从敌人手里夺的,我们打仗打赢了用缴获来的武器再继续打,就这样我们一点一点赢得了中国的独立!”讲到这里,苏征南又闭上了眼睛,这次可以分明地看到他的表情,嘴角微微上扬。

这是属于老兵的自豪,感染着屋里的每个人,阳光透过玻璃洒在阳台上,苏征南养的鸟儿叽叽喳喳欢快地叫着。

苏征南给记者讲述他在西安上学时候的事情,对于那段记忆他印象深刻。1936年12月12日发生西安事变时,他正在西安上学,对当时的情形记忆深刻。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 

不是谁都可以当英雄的,牺牲在战场上的人才是英雄

当问及他是否是英雄时,我们又得到了否定的答案。

“英雄是取得了什么功绩,打仗取得了什么胜利,缴获了什么武器,俘获多少敌人,这是英雄,不是谁都可以当英雄的,牺牲在战场上的人才是英雄。”苏征南一字一句诠释着一名老兵对“英雄”二字的理解。

“您在战场上想到过牺牲吗?”记者接着问

“谁不怕牺牲?但你作为军人,就得随时准备打仗,随时准备牺牲。”这回答坚定有力,不容辩驳。

苏征南的老伴高春萍惦记老伴身体状况,她从房间里出来和记者说,苏老年纪大了,不能长时间坐着,接受一会儿采访要让他休息休息,接着和记者聊起家常,三儿子也过来一起聊了起来。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 

苏征南的老伴高春萍和大家聊起了两人相知相识的故事,她说苏征南年轻时个子高大帅气,经常和战友一起打篮球,还曾和朱德一起打过篮球。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

 

我们采访快结束时,苏征南的三儿子殷幸福准备搀扶着苏征南去卧室休息,客厅另一个房间的门打开了,走出一位拄着助行器的老人,步伐缓慢有些吃力,在房间门口站定后,小声地说:“该去休息了,不能让他老坐着。”

这位行动不便,嘴里却不停念叨的老人是苏征南的老伴高春萍。老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眼睛因为长期生病已看不清楚墙上的钟表,但她在心里估摸着时间,督促老伴苏征南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

循声望去,高春萍左手松开助行器,在空中摸索着:“我看不清你们”,我连忙握住她的手,“谢谢你们来看他,他呀,好几次差点没了命,都是有惊无险啊。”我们一听愣住了,这和刚才苏征南老人自己说得完全不一样啊!

苏征南年轻时的军装照(翻拍资料)。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 

苏征南年轻时候的老照片,充满年代特色(翻拍相册)。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 

她继续说道:“有一次他跟战友一起走在路上,敌人隐藏在树上,他们走近时,敌人一枪就打中了他身边的战友。他立刻反击,一枪把敌人从树上打了下来。太惊险了,如果敌人第一枪对准的是他,后果不堪设想……”

高春萍握住记者的手。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现在回忆起老伴的经历,高春萍还是会紧张,年轻时的她陪伴着苏征南不知经历了多少次这种危险时刻。此刻,从手心传递的温暖,直抵心间,这种经历过战争洗礼的爱情,散发着一种别样气质的浪漫。

老人慢慢往屋里走,一边走嘴里一边念叨着挺好,挺好……

殷幸福跟我们解释道:“我父亲几乎没有跟我们说过他过去的事情,但是我的母亲只要是提起父亲当年的事,就止不住话匣子了。”

这时我抬头看见卧室半掩的门后挂着一张苏征南和老伴高春萍年轻时的合影,照片上苏征南身着军装英气十足,高春萍笑容甜美。

采访当天,干休所医生刘星(左)和同事来到苏征南家巡诊。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 

采访中遇到了来给苏征南日常巡诊的干休所医生刘星,苏征南给她的印象是务实、低调,这也是身边人对他的普遍评价。

“苏老是我们所里唯一一名健在的红军了,称为‘国宝’一点都不为过。”谈起苏征南,医生刘星像是在说她的亲人,他不喜欢谈战场上的事情,聊天的时候一谈到这一块,他就会把话岔开。

刘星曾经问过苏征南,为什么不愿意多提当年战斗的事。苏征南说:一回想起战争时的场面,想起牺牲的战友,自己会难过的好几天睡不着觉。现在和平安宁的生活,是无数战友用鲜血换来的,看到祖国越来越好,是我最大的欣慰。 

想起年轻时候的事,苏征南开怀大笑,虽然大半生南征北战,但是他从不觉得苦,有着极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

苏征南讲述他和堂哥一起参军的故事。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

 

苏征南经常坐在这个沙发上读书看报(苏征南家属提供)。 

医生给苏征南测心电图。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 

卧室的桌子上摆放着苏征南经常吃的药物,虽然现年99岁的苏征南耳不聋、眼不花,但是他身患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需要按时吃药。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

中国军网记者采访苏征南快结束时,苏征南和记者握手。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

【人物简介】苏征南,原名殷启明,河北无极县南俱佑村人,1920年12月出生,1937年3月参军入伍,曾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工作,1938年7月入党。曾任晋察冀中十分区大队三营教导员、原总参测绘学院政治部副主任、原第66军政治部副主任。参加过抗日战争、平津战役、解放张家口战斗、太原战斗、抗美援朝战争等战争。1988年获得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1年1月离休。现居天津。

责任编辑:孙智英

相关稿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