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高辉、李煊
一线抗疫群英谱|张兵华:绝不能辜负老百姓对军人的信赖
■中国军网记者 马嘉隆 通讯员 王均波
每次查房,张兵华都能带着感动满载而归。无论是在武昌医院还是火神山医院,病房里患者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谢谢你们,谢谢解放军。”类似的话听了无数遍,多到他已经很难从这些感谢的话语里挑一句最动人的出来。此刻的污染区里,患者与医生、百姓与人民军队相濡以沫,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着。
前几天,43床的患者出院了,平日里就很活跃的她,再次向在场的医护人员双手竖起大拇指,不停地表达着自己的感激。随后的一句话让在场的张兵华感触颇多。“这个病毒就是个‘妖怪’,我们要打赢它,让我们都回家啊,和家人团聚啊!”
张兵华近照。中国军网记者高辉 摄
在过去的40多个春节里,张兵华印象最深的便是除夕夜12点时的那顿饺子。从小到大,他们一大家子将近20人都要回老家过年,和家人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跨年,是他从小养成的习惯。
去年除夕,凌晨2点40分,张兵华被一个意料之中的电话吵醒。“抽组医疗队,去武汉。”得知消息后,他的父母特意赶了过来,一家人提前包了一顿团圆的饺子。那天时间很紧,张兵华只吃了几个饺子就继续为出征做着准备,但那熟悉的家的味道则始终回荡不息,陪伴着他从武昌医院到火神山医院的每一场战斗。
2月10日,张兵华所在的火神山医院感染三科二病区大批量收治患者。4个小时里一下子收进来60个患者,张兵华要快速地把他们的病情评估出来,哪些病情相对较轻,哪些需要立即抢救,都必须心中有数。
张兵华在查看患者CT。受访者供图
在临床诊治中,为了提高效率,张兵华根据是否发烧把患者分为了两个大类。其中,发烧患者中又根据症状不同,区分了病毒感染和合并细菌感染两种情况。不发烧的患者则基本分为3种情况:一些患者症状不重,CT影像上有明显的好转,处于康复期,基本不用太多的药物治疗;一些患者还有些咳嗽、气喘之类的症状,CT影像比原来的时候稍微好一些,或者变化不明显,属于比较稳定的病人,不需要更多的抗病毒治疗;还有一类患者虽然不发烧,但症状比较重,CT上显示病灶还有增多,说明病毒还在复制。根据这5类不同的情况,张兵华和他的团队再分别对患者进行个性化处置。
“在对新冠肺炎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不仅要科学施治,还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最初的时候,张兵华每次查房都得4个小时左右,逐一给患者讲解病情。耐心地带着情绪悲观的患者一起分析前后几次CT影像的变化,用事实帮他们树立信心;安慰内心忧虑的康复期患者,一遍遍和他们解释为什么最近不给他们吃药了;隔着防护服不方便用听诊器,必要时,西医出身的张兵华还会“客串”起中医,给患者把起脉来。既是为了解患者的情况,也能通过近距离接触给患者带去更多温暖。
虽然不是管床医生,不能一一叫出每名患者的名字,但张兵华有一个特殊的本领——“看片识床”。没事儿的时候,张兵华就会反复翻看手机里储存的CT片,久而久之,他对分管的30名患者各阶段的CT片都了然于胸。通过这些在外人看来都差不多的黑白影像,他却能很快反应出这是哪床的患者。
张兵华在查房。受访者供图
渐渐的,张兵华查一遍房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既是因为对患者的情况越来越熟,也是因为病情复杂的患者越来越少了。现在,张兵华最高兴的有两件事儿,一是第一批收治的60名患者,20多天以来都基本出院了,病情最重的一位有着高血压、糖尿病的7旬老人,也在一天天变好,从只能卧床吸氧变得可以偶尔下床活动活动了。
另一件事就是,这次新补充进来的患者,病情要比第一批患者轻一些,病房里的氛围也越来越活泼。这些天,几乎每天都有出院的患者,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出院时的患者都会不约而同地和他们笑着说上一句,“等我们都出院了,你们也就能回家了!”
而大家都期待的这一天,相信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