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18年在军营过节、过年,近10万公里的边防行程,个人支出拥军费用100余万元,近万名官兵收到过她的礼物以及节日祝福短信,她在江苏的家,成为官兵临时的中转站以及探亲点。她是朱立凤,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江苏省“十佳母亲”,2013中国双拥年度人物“社会拥军典范”入围奖获得者,新疆伊犁军分区边防战士的好母亲。
一声呼唤一生情
朱立凤是江苏常州市的一位普通居民,说起她的拥军事迹,得从1966年8月说起。当年16岁的朱立凤初中一毕业,便怀着一腔报国热情,从江苏常州来到万里之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了一名普通的军垦战士。13年的支边生活,与部队开展联欢、联训的的战斗历程,锻造了她坚强的意志,也在她生命中留下了浓浓的边疆情结和军人情怀。1978年,朱立凤回到常州。不久,她凭着才智及军人般的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承包了百花影集厂,并创办了凤凰楼大酒店,成为远近闻名的女企业家。之后,她又与摄影结缘,成为远近闻名的女摄影家。
事业的成功并不能抹去藏在她内心深处的边疆情结。多少次军歌号角,多少次梦回边关。1996年9月,朱立凤随中国摄影家采风团在新疆伊犁采风时,来到了位于格登山下的松拜边防连。那里是祖国的西部边陲,距哈萨克斯坦最近距离仅一河之隔。朱立凤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在零下42度的低温下,与自己女儿年龄相仿的边防战士正顶风冒雪,巡逻在祖国的边境线上。官兵脸庞被强烈的紫外线晒得黝黑,嘴唇被风吹得干裂流血。
她心疼了,也被感动了:这些孩子们在家可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啊!他们不远千里,来到这里戍守边疆,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
由于路途遥远、环境艰苦,极少有人到连队来。见到远方来客,战士们像见到自己的亲人一样高兴,四川籍班长蒋斌竟情不自禁地喊出一声“朱妈妈”,立刻激起了战士们心中的共鸣。看着这些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战士,想着他们牺牲青春戍边守防的情景,忆起自己当年的军垦经历,朱立凤动情地对战士们说:“我曾是一名军垦战士,我丈夫是军人,女儿也当过兵,你们以后就是我的‘兵儿子’了!”
当晚,朱立凤与战士们一起谈理想、谈人生、谈自己当年在新疆的激情岁月……朱立凤心中的那份久远的边疆情怀就这样释放了。一份连接常州和伊犁边防,跨越千山万水的母子情缘就这样开始了。
缘结松拜,朱妈妈心潮澎湃,回到常州,她精心冲洗了数千张照片寄回连队。“哪怕只有他的后脑勺,我也要送给他照片,那是他们青春的身影。”半个月后,朱立凤到过的边防连队的官兵都收到了一大堆属于自己的照片,连队里弥漫着节日般的喜悦。
18年的边关行
“守边离不开部队,爱边先爱子弟兵”,这是朱立凤的心声。1997年中秋前夕,朱立凤再次来到伊犁探亲。一到连队,经营饭店的她首先来到连队厨房,指导战士们提高厨艺,又帮战士们缝补衣裳,嘘寒问暖拉家常。中秋节那天,她又悄悄买来月饼。指导员崔景忠怎么也不肯收,朱立凤说:“中秋节你们不能和远方的亲人团圆,我代表每一个战士的妈妈给儿子买月饼,这能推辞吗?”一番话让崔指导员眼泛泪花。很多新战士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过中秋节,免不了思念亲人,但当看到眼前这位慈祥可敬的“妈妈”时,内心的伤感一下子变成由衷的喜悦。
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朱立凤赴港采风,拍了不少作品,她特地给连队寄去了97张大彩照。连队借助这第一手资料办了“迎回归图片展”,得到了军分区首长的高度评价。
2003年12月1日,新疆昭苏县格登山地区发生里氏6.1级地震。朱立凤心急如焚,接连打了几个电话,但位于震中地区的松拜边防连队根本联系不上。“这个时候不在他们身边,我就不配当他们的妈妈。”她当即飞赴新疆,冒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踏着没膝的积雪,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连队,得知全连官兵都平安无事,一颗悬着的心这才放下。当她得知全连官兵在抗震救灾中不顾自身安危,全力救助灾民,被上级记集体三等功后,特地向连队赠送了一台相机和足够拍摄3年的胶卷,并给战士们讲授摄影技巧,希望战士们用相机记录下他们的战斗身影,记录下他们成长的经历。这年除夕,她又特地赶到松拜和战士们度过了灾后第一个春节,与官兵们一起挂灯笼、贴对联、放鞭炮、看“春晚”,并给战士们带去电话卡和钢笔等礼物,希望他们多写家书多学习,常给亲人报平安。
朱妈妈心细如丝,这次她还送给每个“兵儿子”一双“老北京布鞋”和两双鞋垫,鞋垫上分别绣着“保家卫国”和“守好家门”,她是想让官兵们在繁重的执勤训练之余,换上布鞋歇歇脚。大年初一,她踏着没膝的积雪跌跌撞撞走了1公里山路,用保温桶把亲手包的饺子送到哨楼执勤官兵手中。
哨楼受损了,她捐赠2万元用于修缮,希望刮风下雪时,哨楼既是战斗堡垒也是避风港湾。
2010年,告别世博会场区,朱立凤将她从世博会带回来的和谐号火车头模型赠送给连队。朱立凤说:“和谐号火车头代表着和谐和奋进,希望兵儿子们在连长指导员的的带领下,连队和谐发展进入快车道。”这次她带着10岁的外孙女,她说:等自己老了,希望外孙女能把这份爱国拥军的深情继续传递下去。
2013年春节,已经63岁的朱立凤亲自开车来到边防过年。这次他给每一位兵儿子送了一个特质保温杯以及一份压岁钱,到哈桑边防连训练的民兵巴特尔解释自己不是连队的官兵时,朱立凤却说:“为国防事业做了贡献的人就是值得尊敬的人,进了连队的门就是连队的人,你也是我的兵儿子”
教导员何彦武还清楚地记得,当朱妈妈吸吮自己腿上被蛇咬肿地方的毒血时,他犹如见到了远在浙江的妈妈,何彦武已荣立三等功3次。每当回忆起朱妈妈关心教育他成长的点点滴滴,他总是感动不已:“我的军功章也有朱妈妈的一半!”
18年来,朱立凤先后21次踏上雪域边关,把关爱送到伊犁千里边防线上。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边防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朱妈妈与兵儿子的故事却讲也讲不完。
千封“家书”传母爱
18年来,朱立凤共给伊犁防连官兵手写了1000余封充满浓浓母爱的书信。这些信有长有短,有的是为鼓励官兵安心戍边而写,有的是为协助连队做好战士思想工作而写,还有的是文章摘录,用来引导激励官兵们立身做人。
战士霍俊红进了军校以后,由于不太适应军校的生活,一度产生退学念头。朱立凤得知后,立即写了一封长5页的信,苦口婆心地劝导霍俊红,终于使他打消了退学念头,圆满完成了学业,现已成为一名出色的基层指挥员。
儿子上学了,妈妈得有所表示。朱立凤决定设立“朱妈妈个人成才基金”,凡是立功的兵儿子给予400元奖励,凡是考上军校的兵儿子,给予500元奖励。霍俊红第一个获得了奖学金。
战士张悦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入伍后感到很孤独,情绪一度消沉,朱立凤来信了,“希望你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不要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多和战友们聊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娱乐、一起生活……”退伍后的张悦仍然像宝贝一样珍藏着朱妈妈写给他的27封信。他至今还常通过网络和朱妈妈交流,一有好消息便及时向朱妈妈汇报。
余金林10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朱妈妈对这个“兵儿子”关爱有加,在朱妈妈的关注下,余金林当兵第二年就当上了班长,先后多次立功受奖,还被推荐为提干对象。“母亲的声音在我耳边飘荡……”2009年庆八一晚会上,余金林为朱妈妈献歌一曲《梦中的额吉》,然后来到朱妈妈面前,把一枚三等功奖章戴在朱妈妈胸前。
朱立凤的拥军情节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她在常州的房子很大,一共3层,房间很多,每一层都有单间、双人间、多人间,最大房间可以住一个班,她时刻准备着为路过的“兵儿子”提供食宿,让他们有回家的感觉。谁去了,朱立凤都会开车陪“儿子”兜兜风。
朱立凤不仅鼓励官兵们服好役,而且在他们退伍后一如既往的支持他们开创新事业。1997年12月,甘肃籍战士李俊功退伍后就打起背包来到常州,朱立凤不仅安排食宿,又帮他安排好了工作。如今,李俊功早已拥有自己的饭店,把家安在了常州,饭店工作人员也都是退伍战士。李俊功深有感触地说:“喊朱妈妈绝不只是出于礼貌,而是发自内心的,朱妈妈对我们的爱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18年来,朱立凤的企业先后安置了近百名复员退伍的兵儿子,在她的帮助下,27名退伍战士在常州工作一段时间后,有了一定积蓄和工作经验,又回到家乡创业。
“浓浓慈母爱,悠悠边关情。”松拜边防连给朱立凤60岁生日寄来的旌旗浓缩了官兵的尊重。2006年朱立凤来连队时,细心的陕西籍战士罗永亮看到朱妈妈因长途跋涉后的脚有点浮肿,就偷偷记下了她的鞋号,打电话让妈妈给朱立凤做了一双布鞋。2007年朱妈妈再来时,罗永亮拿出布鞋给朱妈妈穿上,朱妈妈感动不已。2014年母亲节,兵儿子们每人用一枚废弃的写着自己名字的弹壳,合拼成一辆“妈妈号”坦克模型特快传递到朱立凤手中。
朱立凤的举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但也遇到了一些人的冷嘲热讽。有人说,花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搞拥军,耽误自己的事业,图个啥?面对质疑,朱立凤总是坦然处之。她说:为了自己心中那份难以割舍的军人情结,为了边疆的和平和安宁,我能为官兵们做点事情,从心底里感到充实,看到战士脸上的笑容,我感到无比幸福。(朱德华、张泽兵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