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图说军史>>今日关注 >>正文
沉思之七:从马江海战到甲午之殇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徐兵博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14日17:03

  3、历史事实的波诡云谲是何等的迷离,历史脉络的经纬交织又是如此的清晰

  甲午悲歌,悲不在甲午,1884年的马江惨败已然奠定了甲午悲歌的基调;马江惨败,惨不在马江,1874年的《中日北京专约》早就埋下了马江惨败、甲午悲歌乃至海疆不固、丧权辱国的“种子”。历史事实的波诡云谲是何等的迷离,历史脉络的经纬交织又是如此的清晰,1874、1884、1894,每隔10年一个节点难道是巧合吗?

  扼腕也好,叹息也罢,这些惨淡泛黄了的历史画卷,却又像风吹不灭的火焰,无时无刻不在烧灼着我们的灵魂,逼迫着我们在努力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中痛定思痛,反思教训。

  “制器”“造船”是晚清海军近代化努力中最为重要、也最见成效的一环。起初,这种器物层面的努力似乎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然而,由于工业基础薄弱、科学素质低下、外部环境扼杀等因素,洋务派的“制器”始终难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陷入了“落后-挨打-模仿-追赶-落后”的恶性循环。在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牢牢抓住培养高素质新型国防科技人才这一建设核心,把握好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这一战略基点,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薄弱环节作为主攻方向,并努力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实现创新,为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提供有力支撑。

  晚清水师的两次实践在实施军事教育、培育军事人才、借鉴西方军队规章制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由于改革动力不足、阻碍太多、筹划不周,这种制度改革是表面的、治标的、不彻底的,从结果来看也是失败的。在当前军队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当紧跟中央改革步伐,以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改革精神,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在优化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构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优化作战力量结构、完善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重点突破,以制胜机理研究指导编制体制改革与战法训法创新,以战斗力标准衡量检验改革成效。

  早已有人指出,从马江海战到甲午战争,中国人不仅是军队战败,更重要的是思想战败。思想观念上的落后,致使晚清王朝在战略上屡屡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从鸦片战争开始,清廷就不断露出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主权观、安全观、海洋观等方面的落后。今天,我们必须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密切关注国际战略格局变化,积极跟踪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动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占发展先机,不断推动军事战略创新发展。

  实际上,晚清无论是器物层面的创新无能,制度层面的变革乏力,还是思想层面的观念落后,从更深层次看都是文化上的问题。现代化的核心永远是人,一支从领袖到士兵都出自前现代社会的军队,纵然操起现代武器,也绝对打不赢真正的现代化战争。由于思想文化专制摧残等一系列原因,中华文化在明清时期陷入了难以自我修正的停滞与腐朽。其中,又以缺乏共同精神凝聚、缺乏国民精神引领和缺少进取精神活力为最主要症结。今天我们要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深化培育和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断强化官兵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与战斗精神,弘扬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才能锻造出“能打仗、打胜仗”的雄师劲旅。

 

(编辑:孙智英)
相关图片

甲午沉思:审视战场背后的声音

“甲午战争文化沉思录”系列文章之五:硝烟中的刀刃

“甲午战争文化沉思录”系列文章之四:看不见的杠杆

沉思录之三:刘公岛的目光

沉思录之二:作风之弊与文化之短

沉思录之一:历史的宿命?

解放军报看甲午:情感与理智的双重洗礼

《甲午的殇思》续篇:晚清的镜鉴

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

甲午之年反思120年前甲午之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