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银行金库人员用米袋、被单自制的钱币袋。
精美“抗币”,桑树皮做原料印制
在盐城新四军军部旧址的庭院内,有一台锈迹斑驳的印刷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据初步考证,当年新四军江淮印钞厂就是用同款印刷机印出了“抗币”,但江淮印钞厂的筹建却一波三折。
1941年3月,财经部部长朱毅找李林同志谈话,要他去趟上海,将地下党购买好的印钞设备秘密运回盐城。
李林与上海地下党接上头后,计划将采购好的印钞设备分三批运回。头两批是租用外国小轮船运送的,成功运抵盐城,第三批却在吴淞口被日军查获没收。由于主要印钞设备都已运回,对印钞厂的建成未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印制钞票的铜版纸却没有着落。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李林再次临危受命,潜入上海,与地下党的同志商量,决定采取两步走的方式运回铜版纸,先从上海运到常熟,再从常熟渡江北运。前后折腾了半个月,终于成功穿越封锁线,将铜版纸运抵根据地。
敌人的封锁越来越紧,外界的物品很难运进根据地。印钞厂时常面临纸张短缺的问题,大家就开动脑筋用土法造纸。先是用稻草来做纸浆制纸,但做出来的纸太软,根本不能印制钞票。大家又改用桑树皮做原料造纸,但由于在蒸煮过程中配比不当,纸张总是无法成型。后来,从上海请来了一名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改造,终于获得成功。
陈克秋老人记得,当时印制的抗币,票面分为一角、二角、五角、一元、五元几种。
过了不久,日伪军兵分数路直扑盐城。根据命令,1941年7月,成立仅3个多月的江淮银行转移,撤至阜宁。9月份,江淮银行撤销,部分工作人员由副行长骆耕漠带队就近补充到新四军第三师和所辖的盐阜区,为以后组建盐阜银行保存了骨干力量;副行长李人俊则率部分工作人员赴新四军第一师和所辖苏中地区,仍保留江淮银行名称。
反“扫荡”中,江淮印钞厂四处辗转,人员和设备几经分散、隐蔽和搬迁。“扫荡”过后,江淮印钞厂搬迁到阜宁县境,并于1942年7月重新开工。仍用以前制好的江淮银行票版,印制不同面值的江淮银行钞票,分别在苏中、盐阜两个根据地发行。
陈克秋老人告诉记者,因为江淮券有力保证了抗日战争中根据地经济繁荣和人民利益,老百姓高兴地称之为“抗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