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图说军史>>军史发现 >>正文
抗日英雄谱:钟山之殇  (组图:)
      来源:解放军报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03日07:49

    据图观之,滚滚长江,宛若一支坚实的臂膀,将古城金陵揽在臂弯。

    山环水绕,赋予了南京城雄伟的气象,但78年前,这个昔日的六朝古都,却写满了山河破碎的悲凉。侵略者兵戈所指,刀光剑影取代了桨声灯影,纷飞炮火摧毁了曲水流觞。雨花带血,秦淮呜咽。1937年末,南京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12月8日拂晓,多路日军从不同方向,倚仗军事实力的极大优势,对南京发起正面进攻。战争的刻刀无情落下,在古都屹立千年的高大城垣上,深深划出一道道永远不会湮没的创伤。

    然而,面对飞机助阵、气势汹汹的敌寇,面对重重被围、背水而战的绝境,爱国将士并未畏缩,光华门、中华门、赛公桥……没有投降,惟见血战。英国路透社11日清晨发出的电讯,道出了战事的惨烈,也记录下守军的英勇:“昨晚中国军队抵抗日军血战时所流之血,将石子砌成之街道染成深红色。”汹涌的扬子江,目睹了一次悲壮的撤退,同样也见证了一场充满血性的奋勇抵抗。

    临江默立,戚望国殇,钟山不语,阅尽苍茫。对于1937年的南京,我们除了记下悲恸,也不应忘却,抗日将士御侮的热血和赴死的慨然。(黄 旭)

萧山令

“杀身成仁,今日是也!”

    长江滚滚东去,带不走烽火记忆。伫立岸边,仿佛仍能听见江水悲泣,仿佛仍能望见,挺立在江水中的不屈身影。  南京城没有忘记,1937年12月13日,时任宪兵副司令的萧山令,在被血与火映红的江边,率部与日军激战数小时,壮烈殉国,血沃金陵。

    “同胞们!快快动员起来,武装起来,保卫南京!实现全面的抗战,全民族的抗战,这是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走进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迎面便是刻在墙壁上的抗战歌曲《保卫南京》。该曲最早于1937年11月27日在《解放》杂志刊出时,正值侵华日军进逼南京的危急关头。馆长吴先斌的介绍,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昔日令人窒息的战争场景:“上海沦陷后,日军为击溃中国军民抗日信心,兵分三路,以飞机、坦克、军舰助阵向西进攻,对南京形成了立体包围。”狼奔豕突,兵临城下。淞沪一役,国军精锐尽失。当时的南京城中,仅有包括各个军校士官生在内的中国守军10余万人,兵力与装备处于明显劣势。

  “急难关头尽显英雄本色。就是在孤军背水、援军无望的情况下,萧山令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时。”吴先斌说。据史料记载,就在日寇攻城前夕,萧山令先后代理警备司令、防空司令,并担任战时南京市长,肩负起守城重责。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为南京保卫战前中国守军心理的真实写照。刚刚从淞沪战场上退下来的疲惫之师未及休整便又踏上征程。12月10日,在诱降无果后,日军攻城部队展开了更加疯狂的进攻。

  南京地方史办公室提供的历史档案,还原出当时爱国将士浴血奋战的情景。大战紫金山,激战光华门,血战雨花台……弹片啸叫之处血肉横飞,呐喊冲杀之声撼天动地。遍布全城的阵地上,中国守军纷纷组成敢死队与敌拼杀,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代价。在日军对城防部队发起猛烈进攻时,坐镇宪兵司令部的萧山令,冷静调配所属宪兵和警察配合陆军作战。为鼓舞士气,他屡次迎着日军的猛烈炮火登上城头视察,要求各守备地区的部队长坚守岗位、与城共存亡。

  斑驳旧迹见证烈士英勇,登上中山门,城门拱圈上日军重炮砸开的弹痕至今可见。“南京不是华沙也不是巴黎。面对法西斯的铁蹄,这座城市的保卫战惨烈而悲壮。”手指伤痕累累的城砖,南京保卫战战迹寻研团团长张定胜感慨地说。

  卫戍之战的结局令人叹息,由于装备落后且各自为战、协同不力,虽然爱国将士英勇杀敌,牺牲惨重,但南京的形势依然岌岌可危。当高大的城墙终于在炮火中垮塌,南京失陷已成定局。然而,面对部属“审时度势、以策安全”的劝告,萧山令的回答慨然而坚定:“杀敌不力,俯首称臣,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我决心留守,与金陵共存亡。”

  城破在即,十几万军民涌往下关,抢渡逃难。背后是连天火光,炮轰枪鸣,江面上,日军快艇对人群肆意屠杀。浩浩长江,波涛滚滚,数里宽的江面阻隔着生死。面对日军第16师团的疯狂进攻,正在组织渡江的萧山令召集军队展开反击。弹尽援绝之时,萧山令振臂高呼:“杀身成仁,今日是也!”率部与敌白刃格斗。血战5个多小时,萧山令身中数弹,在南京城破的最后一刻,血洒长江。

  将军热血化碧涛,英雄忠骸埋江底。萧山令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中将。老家湖南益阳的乡亲在将军的家乡泉交河镇立起一座衣冠冢,墓地周边,茂林修竹青翠傲立,正如英雄风骨。在烈士之孙萧运春的家里,记者见到了将军的遗照,遗照上方题写着十六个大字:“敦诗笃礼,义胆忠肝,气吞暴日,名并钟山。”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以烈士事迹为蓝本创作的花鼓戏《益阳萧山令》,已开始在各地巡演。

  如今,放眼昔日战场,秦淮河畔游人如织,雨花台上松柏葱郁。从紫金山顶向南眺望,入目是幢幢高楼,一座充满生机的南京正在崛起。时间或许可以模糊炮火留下的痕迹,但抗日将士的鲜血,和深植于中国人民内心的不屈的抗争精神,还将长久地润泽脚下这片土地。 

  硝烟虽已散去,烈士忠魂永驻。正如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下的长明灯火,经久不息。(苏 鹏、本报记者 朱 达、通讯员 李建锋) 

(责任编辑:孙智英)
相关图片

敌后“经济抗战”:新四军江淮银行的传奇故事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抗战大本营

纪念抗战70周年:老兵的敬礼

军报大型主题专栏《抗日英雄谱》 放歌英雄

《抗日英雄谱》之八路军一一五师的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