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平原游击队》中的鬼子松井穿的是九八式军服,服装是准确的,反应了老一代电影工作者还是很严谨的。
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国民党军服:

在这张剧照中,抗战刚结束,主人公就换上了这种军服,还说出“我就喜欢这种美式小翻领军服”。实际上,抗战刚结束时,国民党军并没有更换军服,即便是1946年以后换装,也没有普遍装备“美式小翻领”,而是关领带肩袢的。我们在许多影视作品中经常见到的那种所谓的小翻领、打领带的美式军服,实际上是国民党军逃台后才普遍装备的。
国民党军1946年换装以后军衔标志缀于肩袢上(初期为领章),而不是剧照中的这种肩章,和我军85式肩章形制差不多。

在淮海战场率部起义的“佩剑将军”张克侠摄于1947年,看看他身上穿的标准的国民党军服是啥样。

这种戴大檐帽的军服是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前后的,领章不对。前期没有领章,后期有领章但左右不一样,左边为军阶(军衔),右边为番号。而且校官也不是两道杠,剧照中的领章是1936年后的,而军帽于1929年9月就改为圆筒形了。

圆筒帽、大翻领、扎领带,这种搭配错得太夸张!

1936年至1946年的领章,戴船形帽,这种打扮也只有电视剧里能有。其实,影视中常见的那种国民党女兵形象:船形帽,小翻领,扎领带,大马靴,完全是臆造的。
以上多部影视剧中不乏优秀作品,但仍避免不了这样那样的错误。希望影视制作人员能够更加严谨、细致,编剧、导演、服装道具师仔细查一查、问一问,向前辈学习,不能光为了“酷”,更要准,尽量减少军装服饰标志细节上的错误。
(作者系军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