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4日,作者第二次拜访公孙萍。
105岁老八路公孙萍为抗疫捐款4万元
立遗嘱将所有存款交给党
■卜金宝
3月6日,河北省军区石家庄第十九干休所105岁老八路公孙萍为抗击疫情捐款4万元。闻此消息,我想起对这位老前辈的两次拜访。
2006年11月25日,我在石家庄第一次见到公孙萍,十分惊讶,他身为我军高级干部,却穿一身旧军装,家里的家具还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购置的。一番畅谈,我了解到,他原名公孙岛,父亲公孙长子是跟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老同盟会员,为躲避迫害逃到印尼苏门答腊岛。他就是在这个岛上出生的,所以父亲给他取名公孙岛。1938年,他在同济大学读书时,目睹国民党腐败乱象,毅然放弃学业,到延安参加八路军,从此和未婚妻杨咏萍音讯断绝,生死两茫茫。为了纪念未婚妻,他改名公孙萍。
1938年9月,公孙萍(后排右三)与战友合影。
早在八路军陕西洛川随营学校当班长时,公孙萍就带头勤俭节约,建立“班银行”,用实际行动支援抗战。在学校组织的一次建校募捐中,他不仅带头将仅有的十几元钱捐出,还将自己戴了3年多的订婚戒指捐给了组织。这么多年来,受到公孙萍资助的人不计其数。2006年1月19日,他立下遗嘱:“在百年之后,自愿献出所有存款作为党费全部上交给党组织,将自己的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
公孙萍的遗嘱公证书。
是什么力量,使公孙萍几十年如一日,将爱心献给他人?在公孙萍的书房里,我找到了答案: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离休后,公孙萍先后通读了“马、恩、列、斯、毛、邓”的著作,作笔记780多万字。老人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一名战争的幸存者,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我没有理由去享受。尽管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国家人口众多,资源有限,贫困地区的孩子仍然上不起学,我应该帮助他们。”
公孙萍的读书笔记。
2006年11月30日,原总参通信部老红军杨光明到解放军报社看我,说起公孙萍,他说:“我和公孙萍很熟,那时我们都在石家庄,我住桥东,他住桥西。他来看我,80多岁的人,有专车不坐,从来都是骑自行车。”
作者(右一)与老红军杨光明(中)合影。
2014年4月14日,我应邀为原总参通信部石家庄干休所老干部作汇报宣讲。走进会场,看到已经百岁高龄的公孙萍端坐第一排,我对老前辈说:“您来到会场,我诚惶诚恐。”他十分谦和地说:“我也要学习啊。”我本来准备用时一个半小时,临机将报告时间压缩为1个小时。报告会结束后,我又去公孙萍拜访老前辈,聊了40多分钟。我说:“干休所的领导告诉我,几十年来,你从不进饭店,从不置家具,却坚持资助贫困学生无数。您也有孩子,他们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薪水也不高,您为何没有更多地关照自己的孩子们呢?”
2014年4月14日,公孙萍坐在汇报宣讲会场。
公孙萍说,他对子女有话,“我没有什么留给你们的东西,希望你们依靠自己的努力立足于社会。”
从公孙萍家里出来,和我一同拜访的老干部工作者易祖荣同志对我说,老前辈本身就是一部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生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