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火的雷达前哨
入朝参战的志愿军雷达兵
■郭海洋 熊华明
朝鲜人民欢送志愿军雷达兵回国时的合影
入朝参战的雷达兵认真监测空情
鸭绿江畔的志愿军雷达,时刻监视美军飞机踪影
1951年8月18日,侵朝美军发动“夏季攻势”,出动多达1600架次飞机对志愿军后勤运输线发起空前猛烈的“绞杀战”。美机还不断侵入我领空,侦察骚扰东北地区重要目标。为保护这条运输线,有效保障志愿军航空兵和高炮部队作战,并掩护泰川、院里和南市等机场的修建,中央军委决定雷达兵部队赴朝参战。
1951年9月28日,以雷达第101营驻宽甸4连为基础,组建志愿军第1个入朝作战的雷达连,10月5日开赴朝鲜咸兴执行对空警戒任务。随后的一年时间里,志愿军又从第101营抽调5个雷达连,从第303营抽调1个雷达连入朝作战,在朝鲜北部构成较严密的对空预警网,探测范围延伸到战线以南100多公里。
入朝的7个雷达连经受战火洗礼,成为血与火的前哨,尤其是部署在载宁、新溪的7连和8连距离美空军金蒲、水源机场只有130公里左右,堪称前哨中的前哨。从这两个机场起飞轰炸志愿军后勤线的敌机,都在这两个连雷达的探测范围内,大大增加了我方预警时间。
因袭击志愿军后勤线的飞机经常有去无回,美军察觉到我军雷达兵部队已入朝,他们决定发起袭击,距其前沿机场非常近的两个雷达站,更是成为其重点打击目标。在电子侦察和地面特务协助下,美军锁定了这些雷达的位置。
7连阵地设在朝鲜载宁的屈海里,距“三八线”只有25公里,既是敌机封锁区,也是其飞行走廊。7连全方位监视北至清川江、南到大丘方圆400公里的空情,白天重点监视敌战斗机,引导我军飞机进行拦截,夜晚和雷雨天还要监视西方海面,防止敌机偷袭我国。7连的情报准确及时,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1952年9月17日凌晨5时30分,正在值班的雷达操纵员王占山突然发现非常清晰的敌机回波信号,随即判定上报:“130度方位、100公里处发现敌16架小型机。”轰炸我后勤补给线的敌机通常会成群结队飞过7连上空,高度往往在7000米至8000米,但这一次高度只有4000米,王占山感到有些不同寻常。当这批敌机快进入雷达顶空盲区时,王占山通知地面监视哨,注意120度方位。地面监视哨报告在该方位上听到飞机的声音,过一会儿又报告,敌机向7连阵地俯冲,紧接着王占山就听到敌机的机枪扫射声和炸弹爆炸声。
美军16架F-80型和F-84型战机对7连雷达阵地展开轰炸,1枚炸弹将雷达炸飞到半空,坚持上报空情的王占山被气浪抛到弹坑里。第一波敌机离开后,雷达兵们争分夺秒抢救伤员、抢修装备。11时许,敌机又飞来,向7连2号阵地投弹40余枚。短短半天时间,美军先后对7连阵地进行两轮袭击,11位年轻的雷达兵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15名雷达兵负伤,损失雷达1部、汽车3辆和部分器材物资。
7连被炸后,入朝雷达兵部队及时总结教训,采取一系列反轰炸措施:雷达机房设在地下,天线加伪装,作战室远离机房,人员尽可能分散,每隔一个多月就换一次阵地,使敌特不容易锁定目标。
雷达兵们不仅采取措施保存实力,还主动打击敌人。1953年1月8日,7连转移到碧城郡高山面林亭,3挺高射机枪分别架在东、西、北面的高山上。2月1日凌晨5时许,美军4架F-4U战机从阵地上空飞过,高射机枪排排长潘显明立即用旗语指挥,瞄准最后一架敌机,猛烈开火。这架敌机爬高还击,但由于我高射机枪射击迅速准确,敌机尾部被击中,仓惶逃走。另外3架盘旋回来,向高射机枪阵地发起攻击,指导员见状立即下令全连对空射击,敌机无心恋战飞走。中午,7连接到朝鲜人民军海防部队报告,那架被我高射机枪击伤的F-4U战机最终坠海,飞行员跳伞。4月25日15时,美军4架F-4U战机对7连佳山里阵地进行袭扰。高射机枪排经3分钟激烈战斗,击落敌机1架,击毙其驾驶员。
朝鲜战争期间,年轻的雷达兵部队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的老旧雷达参加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喷气式飞机的战争,保障志愿军航空兵和地面防空部队的作战,使美军空中“绞杀战”破产,削弱了美军空中优势,为志愿军地面部队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2020年5月26日《中国国防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