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认为,物质因素决定着战争胜负的可能性,精神因素则是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决定因素。
甲午开战之前,交战双方武器装备旗鼓相当,日军无一战有十足胜算,但清军无一战不是一触即溃。
后人评价,都觉得中日两军精神状态有天壤之别。日军以“祈战死、勿生还”为荣;清军奉命调往前线时,官兵“失神失色、凄惨一片、奇哭怪号、声震云霄”。
时近一个甲子之后,还是那片战场,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志愿军6个军没有一辆坦克,完全处于劣势的志愿军却打赢了一场“绝对不可能赢”的战争。
是什么让志愿军所向披靡?毛泽东的答案是“美军不行,钢多气少”,而我们是“钢少气多”。
抗美援朝期间,全国90%以上的适龄男青年都踊跃报名参军,英雄的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松骨峰战斗,一个连的志愿军挡住了敌人几个师的轮番进攻。斯大林感叹:这是一支伟大的军队!
是什么让志愿军所向披靡?美军研究人员也得出自己的答案:中国军队的威力源自他们特殊的“内核”!
这种“内核”就是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就是人民军队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忠诚于党是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内容和灵魂所在。改革不能丢“魂”,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对于一个军人来说,没有精神内核,就是一副“臭皮囊”;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没有精神内核,就是一群“稻草人”。
这种“内核”,战场决胜需要,改革攻坚同样需要!失去这种“内核”,武器装备再先进、组织形态再优化,强军都是空谈!
昨天,我们这支军队“钢少气多”,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今天,面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这场攻坚战,我们还有没有闯关夺隘的那股“气”?明天,假如让我们上战场,我们还有没有慷慨赴死的那股“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