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的后裔”,我们的荣光我们的名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胡晓宇 通讯员 陈小月
战位上的龙兵。李明伟摄
龙兵(右)与父亲龙扶国。李明伟摄
17岁,朱雪菲(左一)和父母在雪域团圆。
27岁,朱雪菲(后左)与杨雪帆(后右)走进婚姻殿堂。
幼时阳萍与父亲阳吉才。
阳萍(左)与丈夫唐耿权幸福合影。
他们是“雪山的后裔”,他们是雪域空天“守护者”的后代。
雪山和伫立雪山之上的“天网”,融入了他们的姓名,汇入了他们的血脉,成为他们的“生命图腾”。
于是,做一名真正的“蓝天哨兵”,就像他们父辈年轻时一样,成为而今这群年轻人的光荣与梦想。沿着父辈的足迹守护雪域空天,胸中澎湃坚守生命禁区的豪情,他们绝对配得上“雪山的后裔”这一称呼。
祖辈是高原雷达兵、父辈是高原雷达兵……为了相同的使命和责任扎根雪线之上,这是一个个雷达军人家庭用赓续传承书写的坚守故事。 ——编 者
山巅白雪皑皑,山脚绿树渐黄渐红。
海拔4500余米的某阵地,西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某机动雷达站官兵正在搭帐篷、架天线,迅速联络上级指挥所。站长杨雪帆瞪圆双眼,注视着环环相扣的流程。
百公里之外,海拔3600余米的旅指挥所,战勤中队指导员、领班员唐耿权,正凝神注视雷达组网系统屏幕,监控着从雪山阵地源源不断传来的雷达情报……
“雪山的后裔”、高原“雷二代”,是高原雷达兵对延续父辈足迹护卫雪域空天的后辈们的爱称。杨雪帆、唐耿权就是其中的两位代表。
尽力追赶,踏着您踩过的雪窝
“知兵爱兵,才能调动官兵爱岗敬业热情。”在一次连队思想骨干会上,某旅战勤中队指导员唐耿权告诫大家用心对待每名战士的成长进步,这是岳父阳吉才反复嘱咐他的。
和岳父毕业于原空军雷达学院同一专业、同一个学员队,毕业后都曾在原驻藏空军雷达某团指挥连任职……
“相隔20多年却有这么多的共同点,这不是传说中的缘分吗?”
唐耿权笑着说,他2014年夏季军校毕业分配到雷达某团时,岳父阳吉才已从团政治处主任的岗位自主择业回到湖南老家7年。2015年底,阳吉才的战友将帅气的湖南籍军官唐耿权,介绍给他在长沙上大学的女儿阳萍。电波传情两年多,两个年轻人的心越贴越近。
那年底,已任指导员的唐耿权休假时登门拜访,这才知道,准岳父是个“牛人”:当年在指挥连任副指导员因工作突出,被任命为“甘巴拉英雄雷达站”指导员、教导员,曾出席空军成立50周年英模代表大会。
“这是连队大练兵、这是在甘巴拉阵地……”一次,阳吉才拿出珍藏多年的老照片,一张张讲述,脸上洋溢着高原阳光般的自豪。他还讲起1991年除夕,在甘巴拉当排长时的一段经历。
那天,大伙刚开始吃年夜饭,飓风突袭阵地,只听“呼啦”一声,房顶像纸片儿一般被掀飞。
天黑透了,房顶没了,屋里像冰窖。官兵们手拉手,跟着站长刘世国上阵地加固设施后,只能裹着皮大衣,顶着繁星,围着电视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正月初一早上,风小些了,阳吉才和几名战友四处寻找,这才把铁皮房顶找回来重新装好……
“现在部队条件太好了,一定得干出个样子!”阳吉才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他语调中的豪迈气概让唐耿权顷刻间充满正能量。
雷达兵的岗位就是战位。“指挥连担负着雷达情报中转任务,代码错一个字母,影响的是领导决策、是空天战场。”唐耿权和支部成员带领官兵苦练业务技能,连队凭借过硬本领多次获得殊荣。
“超越很难,但我会尽力追赶。”如今,踏着前辈的足迹前行,唐耿权目标越来越清晰——守好天网,成为岳父那样的优秀带兵人!
就在阳吉才任甘巴拉指导员时,站里有一名憨厚的炊事员龙扶国,四川蓬安兵,做得一手好川菜,当兵12年退伍回乡。
2009年底,他把17岁的儿子龙兵送上甘巴拉当兵,小伙子还子承父业当了炊事员。龙兵小时候,随母亲多次探亲上过甘巴拉,但刚当兵时也曾有过不适应军营生活的“心理阴影”。
“娃儿可得好好干呢。”父亲鼓励他、也敲打他,站主官关心引导他,龙兵安下心来,想方设法为战友烹饪可口菜肴,用3年时间完成由新兵到班长的蜕变,还戴上“优秀士兵”的大红花。
2014年夏天,“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20周年,龙扶国重返部队,和儿子一起登上海拔5000余米的阵地。凝视着父亲当年被空军领导接见的照片,与父亲一同站在五星红旗下,龙兵热血澎湃。
“人家炫耀‘官二代’‘富二代’,我娃儿是响当当的‘雷二代’‘甘二代’。”那一刻,龙兵明白了父亲的自豪。父子两代人,相隔22年,同在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当兵,这是生命血脉的赓续,更是甘巴拉精神的薪火相传。
之后的一个金秋,龙兵完成驾驶员培训被分到某机动雷达站,成为移动“千里眼”,和战友驰骋雪域执行机动保障任务。
去年隆冬,龙兵和战友开拔到海拔5000余米的陌生阵地。高原反应和暴风雪袭来,他们咬紧牙关搭起帐篷、启动装备。一天,狂风大作,指挥帐篷的铁杆被生生吹断,龙兵和战友顶着风卸下杆子、拿大石压住篷布,等风小些再重新搭设阵地……
想到父亲会为自己的勇敢喝彩,会为自己又一次荣获“优秀士兵”而自豪,龙兵笑了。
天天天蓝,守护“天网”的爱芬芳吐蕊
在高原雷达兵眼里,蓝天由一圈圈雷达辐射波重叠交叉而成。天天天蓝,让高原上的“空军蓝”们更加神清气爽。
“一直希望未来的女婿,在我的老单位服役。”与妻子王碧薇相识后,旅雷达情报站参谋王云,无数次听到岳父王忠祥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偏爱”。
王忠祥曾任原雷达某团参谋长,在甘巴拉和海拔4900米某雷达站从排长干到站长,2004年结束21年戍边生涯下高原。而女儿王碧薇1岁多时就跟着妻子上高原,直到上小学时才回到成都。
王云和王碧薇的“月老”是王忠祥的老战友。
2016年初夏第1次见面,王云就“领教”了雷达军人女儿的魅力:王碧薇刚买好机票准备飞赴拉萨见面,他接到赴千余公里外某雷达站任站长的命令。她二话不说,改换航班就追了过来。
任务完成,王碧薇再上高原看王云,执意跟他登上海拔5000余米的阵地。她4岁就和父亲上过海拔4900米的阵地,只记得“难受哭了”。这次,脸上泛着“高原红”的她,笑容却璀璨而甜蜜。
去年1月8日,王碧薇27岁生日,这对因高原和雷达而缘起的年轻人,在拉萨领取了结婚证。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色拉寺……处处留下他们甜蜜依偎的身影。
每次王云探亲回家,岳父都要向他了解部队最新的发展变化,还要求女儿王碧薇:“理解他、照顾他……”
今年春节前夕,他们的儿子呱呱坠地。抱着粉嫩的小生命,王云眼圈红了,激动与愧疚交织:妻子怀胎十月,是岳父母陪着她检查身体。去年他赴西北执行任务,两位老人细心帮着准备携行物资……自己两次荣立三等功,何尝不是一家人的功劳?
和王云一样,唐耿权与妻子阳萍的“月老”也是岳父阳吉才的战友。
自小跟母亲在湖南长大的阳萍看上去有几分柔弱,却遗传了父亲坚韧的性格。听说阳萍恋上西藏军人,闺蜜劝她“别冲动”,但她铁了心。
2年前大学毕业,阳萍想到西藏找工作,唐耿权担心她的身体吃不消。她便瞒着唐耿权,应聘到他的家乡湖南常德一家医院当护士……
“离他的家近些能帮着照顾一下父母。”从此,阳萍得了空,就去看望公婆,一家人相处得其乐融融。今年阳萍怀孕了,为了让他安心工作,岳父母又把女儿接回家悉心照顾……
“理解雷达军人,必须支持他们的事业。”某机动雷达站站长杨雪帆的感慨,是3名“雷二代”女婿的共同感受。
杨雪帆的岳父朱永剑是原雷达某团副团长,2013年自主择业回云南老家。与妻子朱雪菲结识时,杨雪帆还是河南某军校的学员,朱雪菲还是高中生——雪帆与雪菲,因为老家同在一个村子而相识。
军校毕业那年,原本分配到云南陆军部队的杨雪帆,被调整到西藏空军部队——竟然是在朱雪菲父亲战斗24年的雷达团!
“上甘巴拉锻炼去。”刚离开西藏的朱永剑给他鼓劲。就这样,新干部集训结束时,杨雪帆坚定地选择了这座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
“爸爸说,我在9个月大时就去过甘巴拉,甘巴拉是梦中的家……”朱雪菲善解人意的话语,似是鼓励,也让两颗年轻的心越贴越紧。
登上5000余米的阵地最高点,想着朱雪菲20多年前被父亲抱着站在这里,杨雪帆心里那个激动啊。
从甘巴拉起步,杨雪帆潜心历练6载,从青涩的排长成长为干练的雷达站主官;朱雪菲也从云南工商大学毕业。他们的爱芬芳吐蕊,去年金秋幸福地走进婚姻殿堂。
“对家人来说,团圆是最重要的。”自小感受着父母分居两地之苦的朱雪菲决定,以后把家安在西藏……
天空广袤,将您扎根生命禁区的血脉延续
海拔5000余米的某雷达站指导员向俊通,永远也忘不了儿时的一个瞬间——那一天,听见敲门,他开门一看,门口站着一个脸黑得像焦炭、瘦得一脸褶皱的男人。
“叔叔您找谁?”小俊通问。那人一脸尴尬,妈妈迎出来,他才知道这是父亲。
长大后向俊通才知道,那时,高寒缺氧的西藏蔬果奇缺,父亲和战友只能吃上罐头和脱水菜。
14岁前,父亲向贵明驻守在遥远的雪域高原,向俊通和母亲在四川射洪县老家。父亲在雷达团服役21年,足迹遍布世界屋脊的冰峰雪岭。像所有高原雷达兵的后代一样,向俊通也经常候鸟般走进军营,走上雪山。
2011年高考被西藏大学录取时,父亲已离开部队4年。大四实习时,向俊通在成都一家科技公司工作,收入不菲,老板许诺“毕业转正”,母亲知道后高兴极了。
“驻藏空军要在西藏大学特招军官。”这消息唤醒了向俊通内心“守卫空天”的豪情。知道招人部队是父亲的老部队,又更加坚定了他走进部队,走上高原的决心。
入伍后,经过数月培训,向俊通被分配到刚成立的某机动雷达站。第一道“考验”是内务:高原反应之下,被子叠出的“豆腐块”怎么也不成形。但站长马焕杰的标准一点不降,他只得一次次返工。
机动站外出执行任务是常态,马站长每次制定作战保障方案,都带着向俊通手把手地教。慢慢地,冷冰冰的方案在这个年轻人眼前灵动成“砺兵图”,他的思想渐渐转变。
坚守雪域,向俊通获得“优秀基层干部”等荣誉。2017年,他和战友奔赴海拔4900余米阵地执行保障任务。一连数日,忽而烈日当空、忽而冰雹压顶、忽而风雪袭来,大家不顾恶劣天候全神贯注监控空情……那年下山休假,又黑又瘦的向俊通一进门,母亲心疼地抹泪,父亲含泪说:“娃儿好样的。”
相隔27载,杨雪帆和岳父朱永剑在同一个阵地坚守,还有过同样抗击暴风雪的经历——海拔4900米阵地上的两场大雪,印证着传承的奇妙。
2017年3月的一天,杨雪帆在阵地上遇上近年来所在地域最大的一场暴风雪,积雪甚至淹没了阳光棚的大门。天还没亮,杨雪帆就带着战士们抡着铁锹挖出一条通道,准时保证雷达开机,准时担负值班任务。
而在1990年隆冬,也是这个阵地,一场齐腰大雪阻断通往雷达机房的路。为准时开机,朱永剑和战友们从下半夜就开始手扒锹挖,奋力开出一条通道……
“不畏艰难险阻,保障战备任务。”此前,听过岳父讲述挖雪道的故事,今朝,自己亲自挖上一次雪道,杨雪帆对“传承”二字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传承是为了继续前行,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离开部队前,朱永剑曾带队踏上冰峰雪岭勘测预选阵地。如今,杨雪帆所在机动站的任务,正是岳父朱永剑当年任务的延续。
“让高原‘千里眼’无盲区。”如今,伴着实战训练的节奏,杨雪帆和战友们常年风餐露宿,追着硝烟走,“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在各类演习任务中历练成长。
千里高原,巍巍雪峰。当年,父辈卫国戍边,如今,“雷二代”“甘二代”——新时代的高原预警尖兵们,延伸着父辈深扎生命禁区的根,将精神血脉赓续传承、发扬光大……
(除署名外照片由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