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丰碑康西瓦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特约记者吴苏琳 发布:2019-04-03 15:09:37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写在前面

展开大比例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沿219国道(新藏线)蜿蜒而上,在皮山县赛图拉镇三十里营房东南72公里处,人们很容易找到以居民地形式标示的地形点——康西瓦。

康西瓦,维吾尔语“有矿的地方”。昆仑山与喀喇昆仑山两大山脉在此相拥,形成了新藏线上著名的康西瓦达坂。站在海拔4269米伸手接天的达坂向东南方向眺望,寂静荒凉的山坡上有一座高耸的纪念碑,纪念碑所在地就是被高原官兵视为心灵家园和精神高地的康西瓦烈士陵园。半个多世纪以来,107位中国军人静静地安卧在冰峰雪岭之间。他们排列成整齐的方阵,背靠祖国的大山,面向耸入云霄的战场,以永远年轻的生命和无言的忠诚,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康西瓦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在雪域高原巍然耸立。 石 磊摄

英烈精神激励着高原官兵守好祖国的每一寸领土。 吴苏琳摄

任务部队在康西瓦训练基地开展实战化训练。 吴苏琳摄

“烈士们离不开康西瓦,就让他们在那里安息吧”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军队在世界屋脊被迫展开了一场举世瞩目的自卫反击作战。在空气稀薄、高寒缺氧、人类无法长期生存的极端环境中,参战部队以坚定的意志、果敢的行动,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地取得了全面胜利,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那场迅雷不及掩耳,秋风扫落叶般骤起、骤进、骤停的高强度、快节奏高原亮剑中,数百位中国军人的生命在正值青春的花开时节、在翻卷的战火和弥漫的风雪中瞬间定格,永远的18岁、永远的20岁、永远的年轻!

战斗结束后,出于道路极度险峻、运输极端困难等因素考虑,西段方向一部分烈士被转到山下的叶城县烈士陵园。还有一部分烈士在当时的新疆军区康西瓦前指附近安葬。它背靠巍峨昆仑,面向喀喇昆仑,脚下是终年流淌的喀拉喀什河,是高原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的地方。

1965年5月,新疆军地拨出专款,为烈士刻字铭志,将其命名为“康西瓦烈士陵园”。截至2019年4月,陵园共安葬烈士、因公牺牲和病故的革命军人107名。

硝烟渐散,西线平安。康西瓦前指和部队相继撤销或移防,长眠于此的烈士就成了康西瓦的“主人”。

由于康西瓦远离内地、新藏线艰险难行、高海拔环境常人难以承受,烈士的亲属们很难到现地祭奠,唯有那发黄褪色的革命烈士证明书,承载着军人为国捐躯的荣誉和亲人无法释怀的思念。

2000年8月,新疆军区计划将安葬在康西瓦的烈士迁移到山下叶城县烈士陵园。边防某团奉命派出一支小分队前往康西瓦进行前期探查。在70余公里的新藏线上,运输车连续爆胎,最后又熄火“罢工”。官兵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小心翼翼地开启一座烈士墓,随即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三十多年过去了,烈士的遗体保存得极为完好,一切的一切如同发生在昨天。小分队当即恢复烈士墓原貌,迅速向上级汇报情况。

此事在喀喇昆仑和新疆军区各级机关引起高度重视和强烈反响。首长们说,烈士们离不开康西瓦,就让他们在那里安息吧。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提烈士陵园搬迁的事情。

“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今天走高原,需要的不是边防证,很可能是护照”

2003年8月,记者第一次深入喀喇昆仑采访,在即将结束采访返回北京的前夜,我们抱定必去必到的决心,在午夜时分走进烈士陵园。

祭奠英灵的真情之火,终于在夜色笼罩的康西瓦熊熊燃烧!

纪念碑前,为烈士祭奠的纸张在呼啸的夜风中呈顺时针方向盘旋上升、尽情燃烧。火光照亮了我们流泪的脸庞,温暖着我们激动的身心。祭奠结束,肆虐的狂风停歇,满地的火星静静合上了眼睛。当最后一个火星熄灭,我们再一次向着纪念碑敬了一个军礼,一步一回头,缓缓走出烈士陵园。

回到北京,经过长时间的反复酝酿,《康西瓦,忠诚无声》的长文在报刊和网络上相继刊载,一时间引发强烈反响。一位参加自卫反击作战老兵的留言:“40年了,终于有人写了。”

网络检索“康西瓦”的热度骤然剧增,以往只有寥寥信息的地质学研究断裂带,如今有数十万条有关康西瓦烈士陵园的内容链接。

有网友感慨:铭记牺牲烈士、感谢边防军人。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今天走高原,需要的不是边防证,很可能是护照!

不少自驾和探险的朋友,在祭扫康西瓦烈士陵园后,又专程到神仙湾、空喀山口、水上中队等一线哨所慰问边防官兵,实地感受高原戍边的艰苦与荣光。

远在广东的某经济开发区众多企业家表达了出资整修烈士陵园的意愿。

2007年5月,新疆军区拨出专款,组织高原施工和守防部队,对康西瓦烈士陵园进行全面整修,并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康西瓦,结束了40年的沉寂,以英雄的气概、整齐的方阵、无声的忠诚,向世人展示了雪域边关人与山的丰碑。

“喀喇昆仑不能没有中国军人”

有国就有防,有防就得守。

作为共和国版图的一个点、钢铁长城的一块砖,哨所虽小意义重大。在边防哨所,每一名军人都是国家形象和利益的代表,每一次巡逻都是守边固土坚定意志与实际行动的体现。脚下是国境线,身后是康西瓦,纵有千难万险、千辛万苦,对边防军人的要求就是一个字:守!

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官兵来到“生命禁区”戍边守防。高原遇险,官兵们常用“差一点进了康西瓦”形容情况的危急。上山的军人,不论职级多高,不论来自哪个方向,都要去陵园看望烈士,为他们点支烟、敬杯酒。与康西瓦为邻的三十里营房驻军各单位领导,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康西瓦祭奠烈士,下山前到康西瓦向烈士话别。这已经成为几十年来在特定的环境、特殊的任务中自发形成并相传延续、人人恪守的不成文规矩。

当年的三十里营房兵站站长,是一位与康西瓦有着血脉情缘的人。小时候,他就听父辈讲,叔叔蔡天文是自卫反击作战的烈士,安葬在遥远的喀喇昆仑。随着长辈们带着牵挂和遗憾相继离世,寻找叔叔安息地的夙愿就落到他的肩上。他从内地入伍来到新疆,随着工作岗位的不断变换,一步又一步向喀喇昆仑靠近。当他被任命为三十里营房兵站站长,履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康西瓦祭奠烈士。走进陵园,他顿时泪流满面:第一排的一座墓碑上清晰地印刻着几行醒目的文字“蔡天文,7975部队副班长,甘肃武威人,1962年10月牺牲”。

叶尔登巴依尔·红尔是河尾滩边防连的一名蒙古族战士,战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巴依尔。在海拔5400多米的喀拉喀什河之源,不善言辞但做事扎实的巴依尔是战友们眼里的高原骏马。全副武装、风雪无阻、抵边到位的边防巡逻,巴依尔每次都背负最重的装具;翻越地势险峻的“绝望坡”,他每次都往返数次接应战友。最令大家难忘、感动和惊愕的是,当饥饿的孤狼频频“造访”、危及哨兵安全之时,巴依尔居然不声不响地走向风雪,在海拔5000多米的抵边地带,赤手空拳狂追数公里,落荒而逃的饿狼从此再不敢接近哨位。长期的超高海拔环境和超负荷拼搏,年轻的巴依尔终于倒在了风雪弥漫的边防线上,一颗“勇敢的心”停止了跳动。

巴依尔的父母千里迢迢来到部队,反复追问着一句话:孩子的党费交齐了没有?汉语都讲不成句的父亲用颤抖的双手,将儿子牺牲当月的党费郑重地交给团领导。巴伊尔加入了康西瓦那永远年轻的方阵,父母带走的只是一张革命军人因公牺牲证明书。

谈及巴依尔,时任连长于少林流着眼泪说:“太可惜、太悲痛。巴依尔作为河尾滩连队守防以来牺牲的第一位边防军人,永远激励我们继续前进。喀喇昆仑不能没有中国军人。如果我们牺牲了,就埋在康西瓦,与那一百多位烈士一道,继续守卫祖国边疆。”

“5407米是我人生的顶峰,我用行动证明了一切”

“我乃河尾滩边防连第一届守防战士,2011年来此。虽营房未建条件艰苦,但我深知肩上责任重大,使命无上光荣。在这即将退伍的日子里,特此前来向神圣而伟大的连队告别。5407米(记者注:帐篷营地高度)是我人生的顶峰,我用行动证明了一切。今生来此无怨无悔,为祖国献上我忠诚的心……”

这是记者在河尾滩老营房断壁残垣上意外发现的士兵心语。那位没有留下名字的士兵,如今已回到幸福家园,成为茫茫人海的一朵小小浪花。他在海拔5400多米的高度写下的这段文字,折射的是边防军人扎根雪域高原、守卫祖国边疆的英雄气概与铁血情怀。

艰苦彰显本色,困难铸就英雄。无论是硝烟烈火的练兵场,还是雪域高原的边防线,军人的职业注定与艰苦为伴。忠诚无声的康西瓦,以其“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精神特质,在生物学家划定的“生命禁区”里,助推了以“热爱边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为核心的“喀喇昆仑精神”的孕育和发扬,激励着边防军人以“身居特殊位置、肩负特殊使命、感受特殊关怀、争做特殊贡献”的家国情怀,在雪域高原忠实履行神圣职责。

陵园的寂静,缘于边境的安宁。

康西瓦,精神的高地,忠诚的丰碑!

今日康西瓦,砥砺高原劲旅的演兵场

实力,是正义的后盾、和平的保证。

硝烟渐散,使命在前。

国家的领土主权在哪里,军队砺兵铸剑的步伐就在哪里。随着军事训练向纵深发展,康西瓦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成为高原训练的演兵场,4300米的海拔成为高原官兵能力检验的起始点。

或许还有人记得世纪之交铁骑闯高原的惊险。为检验机械化部队高原遂行任务的能力,某装甲团受领了试验任务。新藏线上,老式坦克喷吐着黑烟,履带碾过冰雪覆盖的达坂。险峻的道路、强烈的高原反应、故障不断的装备,使车队日行不过百余公里。小分队抵达康西瓦时,人员和装备已经支撑到了极限。

上山倍感环境险,上山方知练兵难。适应高原、熟悉高原是遂行作战任务的基本前提。在实战化训练的大潮中,康西瓦由当年的季节性训练场转变为常态化训练基地,一支支部队在此接受贴近实战的严格检验,茫茫雪域高原已经成为培育战斗精神、砥砺高原劲旅的大舞台。

南疆军区工兵团,与康西瓦有着特殊情感。部队在任务极为艰巨、条件极端恶劣、时间极为紧迫的情况下,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创造了我军高海拔地区工程保障的感人业绩。中央军委给雪山深处艰苦拼搏的工兵团记集体一等功。崇高殊荣的背后,是多大的困难、多大的奉献!

长期驻守边疆的某机械化步兵师地处南疆,一条新藏线将戈壁大漠中的战术训练场与数百公里外的康西瓦训练基地紧紧相连。晨曦时分,战斗的号角催醒了沉睡的高原,实弹战术演练在康西瓦那巍巍雪山间拉开大幕。指挥员精准指挥部队行动,自行火炮武器系统从前沿一直打到纵深,破障分队在火力掩护下快速前出,为攻击部队开辟出胜利的通途,新型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从多个方向快速突进,步坦协同势不可挡地将“敌”防御体系割成碎片……

结 语

2015年9月3日的天安门广场和2017年7月30日的朱日和训练基地,对于高原军人,是有着特殊意义、特别荣光的历史时刻:当年与他们共同坚守“生命禁区”的边防团长,如今的共和国将军,率领由“高原劲旅”官兵驾驭的国产新型自行火炮武器系统方队,带着“进藏先遣连”崇高的理想、康西瓦无声的忠诚,带着卫国戍边的风雪、实战化训练的硝烟,威武雄壮地接受最高统帅和全国人民的检阅。

康西瓦沸腾了,喀喇昆仑沸腾了,雪域高原沸腾了。从边防哨所到驻训部队,从坚守战位的高原战士,到荣归故里的昆仑老兵,无数人心潮澎湃、热泪纵横。在这辉煌的时刻,流血牺牲拼搏奉献的价值倍增,高原戍边的每一片雪花,砺兵铸剑的每一缕硝烟,都化为自豪与温暖。

忠诚无声的康西瓦,因自卫反击而守望高原,因戍边守防而激励高原,因砺兵铸剑而扬威高原,他见证了半个多世纪边防军人在“生命禁区”书写的忠诚,激励着改革大潮洗礼的人民军队阔步向前!

信仰,是一种力量;坚守,是一份光荣;前进,是一种责任!

 

责任编辑:赵阳

相关稿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
返回